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對推進碳達峰工作作出總體部署。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10月21日,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等5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針對石化化工領域則專門發布《石化化工重點行業嚴格能效約束推動節能降碳行動方案(2021~2025年)》……近期,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減碳的政策頻出,這代表了我國向“30·60雙碳”目標發起沖擊的決心十分堅定。
“石油化工行業不僅是問題的制造者,更是問題的解決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兼副秘書長趙志平堅定地表示。
減排難度大 積極迎接碳達峰挑戰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企業意味著什么?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表示,“雙碳”目標下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能源結構、技術路徑、生產和消費方式都將發生深刻變化,企業要想發展必須盡早轉型,轉型過程中將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為實現減排目標,各國政府及相關監管機構都會出臺政策措施,這將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尤其是給高排放、高能耗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低碳轉型過程中,企業還面臨著技術變革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如果掌握某些關鍵核心技術就能大幅度增強其競爭優勢和提高行業領先地位,反之則可能被淘汰。
事實上,各行業的減碳任務已經非常緊迫,石油和化工行業也面臨減排難度大、核算困難、技術瓶頸等問題。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9年化學品的生產使用、廢棄物處理過程中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是16億噸,間接排放量是6億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6%。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對外合作交流部主任張志強提到:“從全球看,化工行業的碳排放量占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減排難度比較大,因為直接涉及到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基礎能源,同時,化學反應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核算起來也比較困難。其中,煤炭行業減排難度較大,因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58%,甲醛、合成氨、煤制油等煤化工產品排放強度大,生產過程碳排放濃度高,是減排的重點。”
西門子艾聞達咨詢業務合伙人張正說,如果要達到“30·60”目標,覆蓋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源頭、碳應用、碳排放以及碳交易4個維度都面臨這巨大的挑戰。一是碳源頭維度,煤電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可再生能源擠壓的風險,可再生能源運行不穩定性或給電網造成一定的運行風險,氫能、儲能的應用也不及預期;二是碳排放維度,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的應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究,碳捕集在各個領域推廣應用的關鍵路徑尚處于發展初期,未來存在技術發展不及預期的可能;三是碳應用維度,短期減排壓力下,部分高碳行業短期將受到產能壓縮、碳價的穩步上漲,將造成高碳排放企業運營成本的升高、終端電氣化改造企業投資加大;四是碳交易維度,交易機制初建,需進一步系統化、平臺化、市場化。
降碳有潛力 石化業扮演重要角色
國家政策對化工行業來說,既帶來了減碳的挑戰,也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指出,化工行業未來的發展,務必要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節能降碳增效、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等行動,將嚴控能耗強度和合理控制總量相結合,推行用能預算,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計算體系。
李永亮介紹說,在碳達峰十大行動中,涉及石化行業的主要有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以及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其中,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提到要嚴控能耗的強度,合理控制能源總量,推行能源預算管理,強化固定投資項目的節能審查;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提出要嚴格項目準入,穩妥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推動石化化工原料的輕質化,鼓勵企業節能,升級改造,推動能源清潔利用,物料循環利用;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利用,節能、氫能、儲能、動力電池、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等課題都是未來的重點方向。
針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張志強提到,高碳的化工燃料肯定不會長久發展,下一步,石油化工行業一方面要開發高效燃料,同時從燃料向材料方向轉化;另一方面,要采用智能化技術,循環利用能源及材料。
企業早布局 搶占低碳發展制高點
在“雙碳”背景下,化工企業也紛紛提前布局,占據發展的主動權,走上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中國中化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韌介紹說,為踐行“雙碳”目標,公司加快推進智慧煉廠轉型,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煉廠資源配置優化,以及設備、能源、生產、銷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煉廠經營管理精細化,安全環保預測預警前置化,實現全廠運行成本和物耗成本最低化,產品綜合價值最大化,進一步加強煉廠能耗統計及監測,實施節能、節水減排和循環利用措施,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生產經營全系統、全過程,實現了煉廠能耗、碳排雙降。
中石化寧波鎮海煉化有限公司加快布局氫能業務,建成了寧波市首座加氫示范站。他們積極跟蹤新技術發展,結合周邊企業、兄弟企業的實踐案例,研究合資沿海光伏帶、近海風力發電制綠氫,以及高效生產農業應用等項目的可行性,并適時啟動研究已有的高濃度CO?儲存和輸送技術,為近距離油田提供CO?用于驅油。
巢清塵表示,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企業必須及早規劃綠色低碳轉型,避免轉型風險。企業是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主力軍,政策、技術、資本是實現轉型的3個重要方面。第一,企業管理層要提高科學認識和政策判斷,把握轉型機遇期,掌握信息,避免監管法律、聲譽、財務等各種風險。第二,通過升級創新、綠色低碳轉型、數字信息化等科技創新尋找新的商機。第三,針對不斷強化的信息披露,碳資產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企業相關制度。很多國際大公司都已經行動起來,國內的一些公司也在能源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上做了很多探索。
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亞太區副總裁、首席技術官周麓波表示,對于煉化行業來說,低碳發展要從原料入手,可通過利用可再生資源、循環材料來減少能源用量和碳排放,通過原油的深度利用和石化原料的輕烴化來增加原料利用效率。同時要重視結合分子管理技術來提高碳氫的轉化率,重視綠氫的應用,可為煉化、煤化工的綠色發展開辟一條低碳發展道路。
據亨斯邁聚氨酯亞太區戰略市場總監李濤介紹,目前,亨斯邁已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積極開展聚氨酯行業減碳路徑項目,將共同研究包括聚氨酯原料生產、系統料生產、制品生產以及制品應用場景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評估,完成3種典型聚氨酯產品的碳評估和碳核算。
CCUS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陶氏(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亞太區能源解決方案業務銷售總監邵耀鋒指出,碳捕集技術發展最大的變化和難點是將碳捕捉與減排相結合,如何將原有的碳捕捉—釋放技術升級或改革成捕捉—封存—增壓/利用技術,以此來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減碳。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