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明顯增強。但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特別是進入秋冬季,重點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效果還不穩固。
自2017年以來,為做好重點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共同開展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取得明顯成效,有效改善了重點地區大氣環境質量,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今年秋冬季,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組織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近日,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印發《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以下稱《方案》)。
《方案》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降低 PM2.5濃度為主要目標,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 抓住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三個關鍵環節,堅決遏制“兩高” 項目盲目發展,有序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加快實施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深入開展鋼鐵行業、柴油貨車、鍋爐爐窯、揮發性有機物(VOCs)、秸稈禁燒和揚塵專項治理。
自“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我國階段性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已基本實現,但是我國大氣污染總體情況依然嚴峻。其中,監測點位不足、污染源管控難、環境執法人員數量少、監管區域大、監管效率低等依然是困擾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難題。
和水、土壤治理一樣,大氣環境污染治理作為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持續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新常態下,伴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和監測技術的進步,大氣污染治理將進入精細化階段。依托網格化管理和高科技手段實施打擊,讓大氣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在以往的大氣環境監測中,主要依靠大氣環境監測站進行監測。隨著智慧環保和網格化監測等手段的全面引入,微型空氣站也將得到大量推廣和應用,形成覆蓋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網絡,實現網格化預警預測、污染源清單核查、單點污染源控制等,為區域空氣治理帶來新的決策依據。
此外,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生態環境部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及配套環境監測標準修改單,修改了標準中關于監測狀態的規定,并修改完善了相應的配套監測方法標準,實現了與國際接軌。
當前,大氣監測正經歷著從“污染源監測”為主向“環境質量監測”轉變,在各項環保政策的支持下,乘著政策東風,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到環境監測領域。如先河環保、雪迪龍、力合科技、皖儀科技等。
可以預見,大氣污染治理市場作為未來潛力的數千億“蛋糕”,將成為未來資本在環保領域布局的重要陣地。相關企業應對市場進行前瞻性判斷,在技術、運營、產品等方面做好準備,臨機制勝。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