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行業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生產領域,近年來一直面臨著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的發展困境,“大而不強”問題突出。不過,在多位專家看來,隨著近年來相關引導及監管政策的持續發力,疊加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煉油行業正向著良好的局面發展,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煉油結構將迎來深度調整。
煉油結構持續優化
來自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煉油產能預計達8.93億噸/年,較2020年同比凈增1140萬噸/年。增量主要來自浙江石化二期、大慶聯誼石化及山東奧星石化,減量包括山東玉皇盛世、濱陽燃化、中海精細化工在內的三家地煉企業的裝置拆除。
“從國家到地方,都制定了‘十四五’期間煉油產能以新換舊、以先進煉油能力置換落后煉油能力的規劃。從目前的執行情況來看,成效還是非常顯著的。”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營銷研究所副所長李振光指出,“明年包括江蘇盛虹石化、鎮海煉化二期、廣東石化、大榭石化五期在內的項目也將先后達產,合計新建能力達4600萬噸/年,遠超過去幾年的年均新增煉油能力。但是由于按照現在的政策規劃,2022年預計將會進一步淘汰2000萬噸的落后產能,如果該規劃能夠得到落實,將有利于整個煉油結構的持續優化。”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底浙江石化二期常減壓裝置建成投產,使其以4000萬噸/年煉能成為國內第一大、全球第五大煉廠。預計未來全部投產達效后,烯烴下游將新增光伏級EVA、ABS及順丁橡膠、丁苯橡膠等制品,化工品與煉油產品的比例進一步提升,使其成為我國煉油結構中較具競爭力的一大主體。
“綜合考慮現有規劃與落后產能淘汰,預計2025年我國煉油能力將達到9.8億噸/年,之后逐步降至2060年的8億噸/年左右。”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主任工程師王利寧表示,“煉油能力持續增長的同時,多元化格局提升,地方煉廠已成重要一極。”
化工用油將成原油需求新增長極
值得注意的是,與過去幾十年以煉油為主的生產方式不同,近年來煉化一體化建設步伐加快,化工原料需求增量明顯。多位與會專家指出,未來包括液化石油氣、石腦油、乙烷等在內的化工用油將取代汽、煤、柴油,成為原油需求的主要增長點。
在一位與會專家看來,當前我國煉油行業已由需求驅動轉向效益驅動。“2010年以前,我國成品油供不應求,行業主要以煉油為主,化學品收率僅有10%—20%。2010年起,煉油產能逐漸過剩,行業開始考慮一體化建設以應對市場周期性變化,化學品收率超過20%。預計到2030年,油品需求基本達峰,原油將更大比例應用于生產化工產品。”
這在當前就有明顯體現。據介紹,2020年以來,包括鎮海煉化、海南煉化、廣東石化、盛虹石化等在內的煉化一體化裝置相繼投產,使得我國主要石化產品的產能大幅增加。尤其是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石化產品的新增產能一直處于高峰狀態,預計明年還將繼續,這就帶來化工原料需求增量的明顯上升。
“以2020年為例,化工原料的增量達到了1000萬噸的規模,預計明年的增量可達到2000萬噸。如果把這些增量折算成原油加工量,其帶動的原油加工量增量會更加明顯。近三年來,化工原料產量大幅增長,遠超過成品油需求增量,成為拉動原油加工量的主要動力。”上述與會專家表示,“需求變化引導‘十四五’期間我國煉油結構的深刻調整,煉廠也需認識到需求結構以及能源轉型對煉油結構的影響,提前做好準備。”
倒逼成品油終端市場轉型升級
煉油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監管也持續發力。在多位專家看來,隨著成品油終端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利潤空間不斷壓縮。
“自2015年以來,煉油行業陸續經歷了從地煉到大型民營企業對產業供需格局帶來變化以及對市場的沖擊。今年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行業監管更加完善,對市場起到了更好的資源配置作用。這使得原料非合規采購、稀釋瀝青等出現大幅削減,未來進口原油配額足額發放、‘應用盡用’或將成為理想方向。”上述與會專家說。
上述與會專家進一步指出:“監管趨嚴或將戳破市場泡沫,未來的市場競爭也將使煉油毛利率處于一個相對均衡的市場化水平。流通領域的風險將越來越大,加油站的單站銷量將接近上限,零售市場面臨毛利率收窄和加油站價格泡沫的雙重挑戰。”
王利寧也表示:“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交通用油面臨更快替代。成品油行業需抓住2025年前消費達峰的戰略機遇期,持續做好轉型升級,更好地適應國內成品油消費結構演變和區域增長重心轉變;同時,持續做好終端服務側轉型升級,建設適應未來低碳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綜合能源服務補給站。”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