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作為一種常溫下導電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是集成電路、消費電子、通信系統、光伏發電等產業的關鍵性技術,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半導體產業是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其發展速度以及相關技術的深入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信息化產業發展的速度。
與此同時,半導體的發展卻并不容易。一方面,半導體材料的整體儲備量有限,是一個需要大投入、長期積累的產業;另一方面,目前世界范圍內半導體技術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美國等數個國家,技術壟斷現象比較明顯。因此想要在半導體市場突圍,就必須實現技術力和生產力的雙重進步。
而根據相關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世界半導體市場規模已經超過四千億美元,其中,中集成電路產品市場銷售占比超過80%,并且每年都會有非常多的新技術被提出或者投入使用。例如目前,屏幕就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核心市場之一,尤其是OLED屏幕普及與發展,刺激了國內外企業對有機發光半導體材料的重視。而在該領域,我國每年進口和出口的OLED屏幕量非常大,可以說既是OLED生產大國,又是OLED消費大國。
而就在最近,英國一金融公司就目前的半導體市場進行了分析。他們提出,伴隨需求和消費端的不斷擴大,預計2030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將突破1萬億美元,并且,亞太地區會占據其中較大的比重,預計占比達62%。
而為這項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的,除了韓國和日本近幾年在半導體振興以及人工智能和5G相關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外,還有便是中國日漸完善的半導體生產鏈。
中國本身在稀土儲備上就具備一定的優勢,伴隨著這幾年在科技商品上的技術發展,目前已經具備了非常完善的半導體生產及供應鏈。與此同時,伴隨著雙碳計劃以及新能源技術產業的進步,中國在可持續綠色半導體發展上也有著非常大的投入。
根據目前的數據來看,中國半導體全球市場份額達到34.4%,在新能源能汽車等領域更是半導體產品的首要出口國之一,加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入其中,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
不過中國目前的半導體運用同樣也存在缺陷,較為明顯的便是芯片產業的發展。盡管中國不少企業已經具備了芯片的設計能力,并且也已經有公司設計出足夠進入同類產品前列的芯片產品。但是受限于光刻機技術限制以及核心零件的供應限制,在芯片生產上仍然面臨國際局勢的壓力。
也正因如此,中國在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同時,也需要發展半導體加工技術、集成技術等相關的技術。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在政策支持以及人才儲備的幫助下,未來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非常值得期待。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