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新能源云平臺日前公布了2021年第一至十七批次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項目清單(下稱“補貼清單”)。統計顯示,前十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清單中涉及垃圾發電項目161個,獲補垃圾發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安徽、江蘇、福建居前三位,三省共有71個獲補項目,占比為44%。
在推進降碳和垃圾分類的雙重背景下,垃圾發電不僅可以實現固廢無害化處理,還能發揮替代化石燃料的作用,具有雙重減排效果。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需求快速增長的雙輪驅動下,我國垃圾焚燒發電將迎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行業產能將進一步向龍頭集中,頭部效應漸顯。
存量項目加快并網進程
國家發改委今年8月印發的《2021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明確,今年生物質發電中央補貼資金總額為25億元,其中用于安排非競爭配置項目的中央補貼資金20億元,用于安排競爭配置項目的中央補貼資金5億元(其中垃圾焚燒發電競爭配置項目補貼資金2億元)。
根據補貼清單,垃圾發電獲補貼項目在2020年1月20日之前完成全部機組并網的項目共143個,占比約89%,2020年1月20日之后完成全部機組并網的項目共18個,清單中沒有出現2021年完成全部機組并網的垃圾發電項目。
根據《工作方案》明確的非競爭配置項目與競爭配置項目的劃分標準與申報要點,業內預測,今年不少垃圾項目將加快建設進度,爭取今年年底實現全部機組并網投運。
“此次補貼清單體現了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只增不減。其次,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資金存在一定缺口的情況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電電價逐步走向市場化,公共服務屬性較強的生物質發電(尤其是垃圾發電)存量項目的‘入庫’進程正在提速,存量項目不確定性下降,符合相關規定的項目將全部納入。此舉有望進一步促進生物質發電項目提質增效、保持穩定運營,有利于行業長期平穩發展?!盓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高級行業分析師李少甫告訴記者。
市場化運營降低補貼依賴
有業內人士分析,盡管最新出臺的《工作方案》提高了國補資金,但利好僅限于存量項目。相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垃圾發電項目投產數量高達50多個,面對新增處理產能,補貼資金缺口依然較大。在此背景下,垃圾發電企業借助運營管理技術提升盈利空間已是大勢所趨。另外,垃圾發電項目的經濟性還受垃圾處理服務費支付周期、燃煤發電標桿電價支付周期、省級電價補助支付周期、中央電價補助支付周期等因素影響。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短期看,近三年是垃圾發電項目的密集投產期,推動垃圾焚燒產能的進一步釋放;中長期來看,一方面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將建立,垃圾焚燒市場逐步向市場化方向運營,有效降低行業對發電補貼的依賴。
那么垃圾焚燒市場化運營加碼后,垃圾發電企業還將面臨哪些挑戰?對此,李少甫表示:“首先,今年以后的市場競爭中,一定要把補貼情況充分考慮在財務測算中,服務費的價格更多體現實際服務效果,盡可能減少補貼對項目運營帶來的影響;其次,市場主體將進一步探索工業垃圾、污泥等摻燒,在無廢城市建設要求下,工業產生的一部分垃圾最好的處置方式仍然是焚燒,污水處理廠產生的市政污泥,目前看摻燒也是較好的選擇;再次,垃圾發電企業要更多考慮如何提高發電效率,通過技術手段提升運營質量和效率,達到節流效果;最后,推動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染者付費制度體系。”
行業產能加快向龍頭集中
補貼清單顯示,獲補企業中光大環境、皖能環保發電、高能時代等多家企業的垃圾發電項目數量位居前列,其中光大環境獲補項目高達39個,占總獲補項目的24%,位居第一。
記者了解到,近十余年,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的馬太效應正在凸顯。
E20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垃圾焚燒行業前十大運營商市場份額總和占比已超過55%。有分析認為,未來行業將逐漸從“增量競爭”向“存量博弈”轉變,部分資金實力較弱、股東背景單薄的小型垃圾焚燒公司可能將通過出讓項目等方式加速退出市場。資金實力強且股東背景深厚的龍頭企業有望不斷并購項目,進而獲得快速成長的發展機遇,行業產能將進一步向龍頭集中。
在李少甫看來,行業龍頭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性,行業進一步集中將為龍頭企業降本增效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從而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皬捻椖繉用婵?,運營經驗豐富的龍頭企業有望通過并購獲取品級相對較低或盈利水平相對較差的項目,通過技術、管理等多維度優化,使項目穩定運營,更好地為地方發展和環境改善服務?!?/SPAN>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