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中國能源體系碳中和路線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中國作為全球能源和氣候未來的關鍵行動者,通過自身諸多優勢已經在能源技術和能源政策方面展現出國際領導力,有能力提前實現碳達峰目標,并最終成功完成碳中和轉型。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正在通過清晰的道路規劃,建設一個更具可持續性、更安全、更具包容性的能源未來,中國完全有能力完成清潔能源轉型。”
清潔能源轉型前景可期
IEA在報告中描述了兩條路徑——既定目標情景和加速轉型情景,不管是哪條路徑,中國都能夠成功完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2005年以來,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強度已經大幅下降,同時,新增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并擁有全球70%的電動汽車電池產能。
“十四五”規劃中提出,2021-2025年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同時力爭到2025年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去年約為16%。IEA指出,如果實現了上述短期政策目標,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0年代中期趨于平穩,在2030年前略有下降。“2030年前碳達峰是可行的,排放峰值越早到來,中國按時完成碳中和的機會就越大。”IEA能源技術政策部主任Timur Gül表示。
IEA在報告中指出,對中國而言,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有賴于三個關鍵領域的進展:提高能源效率、加速可再生能源發展、減少煤炭使用。基于既定目標情景路徑,中國到203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增長速度,將遠遠低于整體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主要是能效提高和產業轉型的結果;到2045年左右,太陽能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來源;到2060年,煤炭需求將下降80%以上,石油需求下降約60%,天然氣下降40%以上,屆時近1/5的電力將被用來制氫。
“中國擁有的技術能力、經濟手段和政策經驗,可以讓碳達峰更早到來。”法提赫·比羅爾坦言,“加快碳達峰進程不僅可行而且有益,這可以減少2030年后面臨的減排負擔、碳達峰的時機和水平,以及達峰后的減排速度,對于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長期目標至關重要。”
清潔能源發展勢頭強勁
IEA指出,中國對低碳技術的貢獻,尤其在太陽能光伏領域的成就引人矚目,這不僅助力了全球光伏成本的下降,而且改變了世界對清潔能源未來的看法。
報告顯示,基于既定目標情景路徑,中國電力部門將在2055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以風能和太陽能為首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在2020-2060年間將增加7倍,屆時將占發電總量的80%左右。
另外,到2060年,中國所有地區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至少增加3倍,其中西北和北方地區增幅最大,當地太陽能和陸上風能資源潛力巨大,且有充足的土地可供利用。沿海省份為提高電力系統可靠性和穩定性而進行的低碳靈活性能源投資則最高。
相比之下,煤電份額將從去年的60%下降到2060年的僅5%,而未采用減排技術的燃煤發電將在2050年停止。“作為清潔能源大國,中國在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等許多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法提赫·比羅爾強調,“中國為實現碳中和所做的努力,將為更廣泛的低碳技術領域帶來更多發展,并將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IEA指出,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技術價值鏈中發揮的核心作用,不僅將引領自身清潔能源事業更進一步,還將助力中國成為清潔能源創新的全球領袖。
創新是快速深度轉型的關鍵
實現快速深度能源轉型任重道遠,技術創新無疑是其中關鍵一環。IEA認為,中國在此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2015年以來,中國用于低碳能源研發的公共開支增加了70%,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方面的專利活動占比近10%。近年來,中國的初創企業吸引了超過1/3的全球早期能源風險投資資金。
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妥善利用創新體系,以激勵更廣泛的低碳能源技術的進步。IEA指出,中國正在將創新重點轉向低碳技術,并追求新的政策方法。除了直接提供研發資金,還可以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和其他監管措施來激勵創新者,以推動相關技術部署。
IEA預計,隨著氫能和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新興創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到2060年,中國工業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近95%。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僅能夠帶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進程,同時將推動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等社會和經濟效益,這符合中國實現創新驅動型增長轉型的長期發展目標。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