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智慧”一詞承載著人類的向往。
這種向往逐漸滲透到各個層面:傳統產業需要新的創新和經濟范式,人類追求更快捷舒適的生活方式,多領域的科學難題亟待解決……
這些向往需要完備的技術作為支撐。
如今,隨著深度學習、高性能計算、AI芯片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正轉向學術與產業“雙輪驅動”。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可謂“萬金油”,幾乎可以和任一領域相結合進行賦能,正為中國新舊動能轉換和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智能+”已成為產業趨勢,智能+醫療等領域的融合創新,深刻改變了傳統行業的競爭格局,形成巨大的差異化優勢,“智能+”成為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步;同時,能源等傳統工業仍屬于高碳排放量的重災區,清潔低碳、高效韌性的智慧能源系統應運而生。
在此背景下,歷經十四年發展的中關村論壇將2021年論壇主題設定為“智慧·健康·碳中和”,集中分享三大主題詞所涉及的科技創新與發展,更預見性地關注先進技術融合交流的趨勢。
2021中關村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將于2021年9月24日至28日在京舉辦,具體地點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及其周邊所搭建的展館。
中關村論壇是中國科技創新的絕佳展示平臺,正逐漸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平臺。
【攻破科學難題,人工智能與多學科協同創新,真香】
1972 年,美國科學家、當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克里斯蒂安·安芬森 (Christian Anfinsen)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假設:從理論上來說,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應該可以完全決定其結構。這一假設引發了長達五十年的探索,即僅僅基于蛋白質的一維氨基酸序列計算出其三維結構。
去年11月,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 提出的深度學習算法“Alphafold”破解了出現五十年之久的蛋白質分子折疊問題。這一技術的突破為更好的治療疾病和發現藥物創造了更優的條件。
之前的50年里,傳統方法是實用X光和低溫電子顯微鏡,但這些方法費時費力,如今研究人員使用了AI與算法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預測效率和準確率的大幅提升。
這一科學突破引起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兩界大地震,AI在其中作用舉足輕重。
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推動神經科學、物理學、數學、電子工程學、生物學、醫療制藥學和語言學等交叉學科的重大理論、技術和應用創新,這些協同創新,將有助于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和重塑國家工業體系。
圖片來源:網絡
9月24日上午,由科學技術部戰略規劃司、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1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人工智能與多學科協同創新論壇”正式舉辦,中外AI學界領袖齊聚一堂,探討人工智能與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論壇將由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進行主持。
從第一張黑洞圖片合成,到火星探測軌道和有效載荷優化,人工智能對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分析能力,已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使能技術。宇宙與AI的“破次元壁”合作,則是人工智能與多學科協同創新的一大典范。屆時,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鐵巖將在論壇中分享探索AI的學科交叉之路的相關經驗。
同時,對于AI項目來說,算法幾乎是靈魂。在這場平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將進行《算法時代的科研與技術創新》的主題演講。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清華大學、耶魯大學、滑鐵盧大學、劍橋大學、OPPO、生物老年學研究基金會和智源悟道等產、學機構的頂尖研究人員進行主題分享。
【智慧醫療,開拓健康經濟的新藍海】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抗擊疫情中大顯身手,被廣泛應用于公共衛生、疾病預測和藥物開發等細分領域。
而在經過疫情之后,人們對智慧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事實上,智慧技術的應用完全可以和健康產業無縫連接,為大健康產業賦能。
9月25日下午,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辦的2021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智慧醫療創新論壇”將就智慧醫療發展前景等相關議題進行展望。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醫療健康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包括醫療產品、保健用品、營養食品、醫療器械、保健器具、健康管理、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
而智慧醫療作為一套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以患者數據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醫療健康互動服務保障,也逐漸成為群眾在追求健康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選擇。
本次論壇以推動“兩區”建設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為契機,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支撐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作用,展望智慧醫療發展前景,數字賦能健康北京。
【能源革命,智能化才是最終“解藥”?】
被新冠疫情沖擊加速改革的不僅只有醫療行業,自新冠疫情以來,全球能源投資與供給發生巨大變化,向智慧能源轉型加速。
進入2021年,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頻發。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綠色”“生態”也成為“十四五”規劃的關鍵詞。
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做出徹底性的變革,具體到能源行業,“智能+”的賦能可以助力企業構建清潔低碳、高效韌性的智慧能源系統。智慧能源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和重要的前提保障。
9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關村智慧能源產業聯盟、北京民合國際交流基金會主辦的2021中關村論壇平行論壇——“智能+能源論壇”正式舉辦。
本次論壇以“智慧能源與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探討“能源智慧轉型最新成果”、“智慧能源與碳中和實現路徑”、“全球視野下的智慧能源應用與高質量發展”等議題,推動能源轉型,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如今,城市正是實現“雙碳”的最大應用場景,智慧能源構建的城市能源互聯網可以將光伏、風電、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地整合加入進一座城市的能源結構中,加以利用智能系統加以精準調配,發揮各種能源優勢融合互補。
另外,智慧能源還可以解決城市能源電力的瓶頸問題,促進各類能源與電能轉換,可視化系統掌控城市整體能源情況,優化城市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無論是未來宏觀愿景,亦或具體到能源、醫療健康等行業,“智慧”都象征著一種標準,技術支撐的「智能+」則將成為達成這一標準的關鍵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