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目標到2025年,我國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達到1.2億千瓦左右。當前,我國已投產抽水蓄能電站總規模3249萬千瓦,這意味著10年時間,目標增長近2.7倍。
要實現上述目標,我國抽水蓄能裝備制造行業要經歷怎樣的變革?機組的制造和交付能否跟上規劃腳步?國產技術的應用推廣還存在哪些挑戰?
龍頭企業擴產規劃提上議程
“在抽水蓄能裝備制造方面,國內最主要的兩家企業是哈電和東電。目前兩家企業的產能規劃對保障我國未來抽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撐。但是可能和我們的預期目標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日前舉辦的抽水蓄能產業發展座談會上,中國水利發電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鄭聲安坦言,面對大規模的新增裝機,在設備制造和交付環節尚存壓力。
兩大龍頭廠商當前的制造能力到底如何?
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陶星明介紹,當前,哈電共擁有可進行抽蓄裝備加工的立車車床10臺、臥車車床3臺、大型躺床11臺、大型龍門洗2臺,年交付能力約為20臺左右。“為了應對后續發展,我們現在已經開始規劃增加一些大型加工設備。同時,在自動線圈制造、機器人焊接等智能制造方面繼續加大投入,提升生產效率。”此外,陶星明表示,隨著降碳要求不斷深化,應用于火電機組的汽輪機設備未來市場需求必將出現下滑。哈電將統籌現有的生產能力,將部分汽輪機的加工產能轉為水輪機制造。“通過幾方面的加強,未來哈電的抽水蓄能裝備年交付能力可以達到約25臺。”
東電的擴產力度更大。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國軍表示,目前東電在抽蓄裝備上的交付能力約為每年12臺。通過提高組織管理水平、加大生產瓶頸攻關和優化工藝等一系列措施,2022年,預計可達到年產20臺。“到‘十四五’末期,將實現每年30臺左右的產能。”
“超目標”預期帶來壓力
“目前,我國在建抽水蓄能電站的總規模是5513萬千瓦。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會在2025年前投運,很多設備機組也已經在設計和制造的過程中。所以規劃目標的新增裝機并不都是從零起步,是有合理基礎的。”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部長文樹潔表示,到2030年,要達到1.2億千瓦左右的投產規模,兩家龍頭企業的制造能力是完全可以支撐新增裝機需求的。
那么,“一定的差距”到底來自何處呢?
“規劃目標只是電力系統適應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需求的一個基礎保障。規劃的出臺對整個抽水蓄能行業而言,無疑會有一個巨大的拉動效應。”文樹潔指出,隨著未來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新型電力系統對抽水蓄能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所以,到2025年乃至2030年,我國的抽蓄電站到底能夠達到多大規模,現在還很難準確預估。”
文樹潔還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到2030年可以實現2億千瓦左右的總裝機規模,扣除已投運和當前在建的項目,完全新增的裝機規模約為1.1億—1.2億千瓦。“考慮到抽蓄電站建設周期長,電站機電設備從設計制造到全部機組交付投運通常要5年左右的時間。這部分完全新增的裝機幾乎都要在2025年-2030年完成建設,按照每臺設備30萬千瓦規模進行估算,每年就需要約80臺的設備提供支撐。按照哈電和東電承擔市場約80%的設備供給計算,年產量也要在60臺以上,這樣的產出規模,就需要裝備企業進一步擴大產能。”
同時,陶星明的壓力還來自于對建設節奏的擔憂。“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設計和施工單位,一定要做好年度規劃,掌握好建設節奏。一旦出現短時期內的密集交付,超出了裝備企業的負荷能力,設備如期交付的難度就會明顯增加。”
國產變速機組尚待示范應用
此外,針對具體的市場需求,陶星明還建議,在總規劃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規劃定速機組和變速機組的比例,便于裝備企業開展后續工作。“我們已經依托國網和南網的一些工程項目在做相關工作,但還是希望國家層面能有相應的規劃。”
“的確,通過近些年的科技攻關,我國在常規抽蓄裝備制造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機組完全實現了國產化。但是在變速抽蓄機組方面,核心技術還一直掌握在外企手中,還沒有依托實際工程落地的國產機組。”文樹潔透露,當前,抽水蓄能可變速機組的國產技術基本成熟,已經得到了科研樣機的有效驗證,只是需要通過工程項目進行真機驗證和推廣。
“真正將可變速機組的國產技術應用到具體項目上,這個過程需要國家在重點工程的推進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否則,沒有工程應用就不能驗證技術的成熟性,無法進行技術迭代優化,始終不在具體工程項目上落地就一直沒有應用業績,就會陷入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中。所以,在可變速機組的推廣應用上,建議國家能夠出臺一些指導意見,推進一些示范項目和工程,促進國產技術的真正落地。”文樹潔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