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創新驅動 賦能智造:2021創智工業論壇圓滿結束

作者: 2021年09月26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9月16日,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的2021創智工業論壇在上海虹橋康得思酒店舉辦,超30家企業、品牌親臨,前瞻工業發展新動態!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支撐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
  9月16日,由上海報業集團 | 界面新聞主辦的2021創智工業論壇在上海虹橋康得思酒店舉辦,超30家企業、品牌親臨,前瞻工業發展新動態!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支撐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命脈所系。國新辦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3.5萬億元增加到31.3萬億元,對世界制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連續11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而在“十四五”期間,工信部等政府部門正規劃出臺一系列新的舉措,為中國制造業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在數字化的浪潮下,以創新驅動實現智能制造成為新一輪中國制造業變革的核心內容。今年,在“30碳達峰、60碳中和”雙目標的大背景下,國家將重點推動能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降低碳排放的主力軍,企業的“節能減排”戰略至關重要。
  為鼓勵工業企業不斷創新、推動中國“智”造轉型以及助力企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由上海報業集團l界面新聞主辦的2021【創智工業論壇】于9月16日在上海虹橋康得思酒店舉辦。此次論壇邀請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德國馬牌輪胎、埃森哲、四象科技、TE Connectivity、3M中國、施耐德電氣等業界產學研專家、龍頭企業、行業領袖、資深媒體人共聚一堂、碰撞思想、共謀發展。洞察工業領域最新動向,暢談業態創新發展話題,深入剖析我國低碳發展的現狀和未來,共同探討“碳中和”時代企業低碳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主辦方致辭:中國工業將步入綠色低碳發展新階段
  界面新聞高級副總裁郭為中先生在致辭中表示,在“30年碳達峰、60年碳中和”的背景之下,我國將重點推動工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曾經,我國為經濟的騰飛付出了一定的環境代價。而近些年開始,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低碳新舉措,為中國制造業下一步高質量發展護航。未來,若企業能將“碳中和”與數字化有效結合,并將其納入戰略規劃之中,這不僅能夠推動我國工業產業更上一層樓,也是未來工業領域內的發展新風尚。而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財經新媒體,界面新聞也會持續關注綠色經濟、智能制造等產業熱點,助推綠色低碳發展,點亮創智工業新征程。

  界面新聞高級副總裁郭為中
  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轉型
  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院長、講席教授趙長穎闡述,自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首次提出“3060目標”后,“碳達峰碳中和”正引領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變革,在這之中,首當其沖的是能源領域的深度變革。在中國,能源轉型任務艱巨,挑戰嚴峻。首先,中國的能源結構是一個高碳的體系,以化石能源為主。其次,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大且仍在增長中。最后,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短,中間相隔僅有30年。可以看見的是,隨著“3060目標”的推進,未來的能源消費將更多趨向于電力的應用,構建一個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信息技術與能源系統、電力系統相結合的新能源智慧能源系統——能源互聯網。目前中國能源結構轉型已經拉開帷幕,尤其風能、太陽能領域將迎來一個巨大的歷史性的機遇。

  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院長、講席教授趙長穎
  德國馬牌輪胎:“碳中和”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德國馬牌輪胎亞太區轎車及輕卡車胎替換市場事業部執行副總裁Ferdinand Hoyos提到,如今,碳中和已從“前衛”向“大眾”轉變,德國馬牌輪胎始終堅持可持續價值鏈,把“綠色發展”滲透到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即實現綠色原材料采購、綠色生產運營、綠色使用周期、綠色產品生命周期終結。碳中和意味能源轉型和發展轉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輪胎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戰,消費者更加追求安全、效率和舒適,未來的輪胎也將會成為實現綠色出行的重要部分,我們積極探索“Conti GreenConcept綠色概念輪胎”,采用35%可再生原料、17%回收原料、可再生胎面、輕量化設計,用創新驅動發展。在碳中和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德國馬牌輪胎會積極擁抱行業變革,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環境友好發展。

  德國馬牌輪胎亞太區轎車及輕卡車胎替換市場事業部執行副總裁Ferdinand Hoyos
  埃森哲: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與數字轉型
  埃森哲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工業X業務主管江崇龍認為,“碳達峰”、“碳中和”兩個目標為企業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它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也與公司業務發展緊密相關。需要企業從生意的高度和整個企業的運營去看如何體現全價值鏈的責任,促成全價值鏈的0零排放和可循環利用。在這之中,數字化變革的力量不可忽視。工業產品正在從機電產品向數字化智能產品轉變;軟件和數字化正在重塑工業企業端到端的核心業務過程;數字主線與數字孿生成為未來高效的產品創造和制造運營系統的基礎性技術。目前,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初見成效,對自動化和系統改進積極性高,在數據集成和智能應用方面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中國制造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戰略決策,業務協同、數據集成、智能應用、數字化人才和能力等眾多新挑戰。為此,埃森哲提出“明智轉向” — 企業數字化轉型價值模型,幫助制造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一方面提升傳統業務價值鏈能力,另外一方面建立針對新業務的持續創新機制。

  埃森哲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工業X業務主管江崇龍
  四象科技:“千里眼”助推“碳中和”——衛星遙感技術解決方案
  北京四象愛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郗曉菲指出,首先,在碳監測層面中,衛星遙感手段已經成為碳排放監控的有力抓手,也能追蹤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活動。其次,在碳減排層面中,從遙感衛星的角度能夠更加全面、精確地計算每天的發電量,切實保障清潔能源的有效發展。最后,在碳吸收的領域內,遙感衛星能夠對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監測,也能夠精確度量碳匯資源,這是提升我國固碳能力的重要依憑。目前,四象科技已經能夠基于遙感衛星,從上帝視角對“碳中和”、“碳達峰”領域進行了全面的觀測與跟蹤,落實節能減排與碳匯資源的保護。其作為面向全球的時空數據產品服務商,基于自身的技術優勢切實地幫助了國家雙碳目標的推進,并且獲得了優秀的成果。

  北京四象愛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郗曉菲
  高峰對話:“碳中和”政策下的工業企業如何賦能產業升級
  政策風起云涌,企業扭轉乾坤。本次高峰對話由界面新聞編委楊悅主持,來自TE Connectivity、3M中國、施耐德電氣等嘉賓進行深度對話,立足政策導向,圍繞“碳中和”與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等話題進行討論。

  高峰對話現場
  TE Connectivity工業事業部全球產品管理總監及中國區負責人吳蓉認為, “碳達峰” 、 “碳中和” 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從企業業務發展角度來看,“碳中和”為企業帶來更廣泛的業務機遇。其中可持續的技術和應用,為企業創新和業務增長帶來強大推動力。TE致力于創造一個更安全、可持續、高效和互連的未來。TE工業事業部秉承這一使命,在業務端助力客戶實現綠色低碳的創新與應用,在運營端踐行可持續環保的承諾,為低碳實踐賦能助力。尤其在家庭儲能系統領域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行業,TE為客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技術解決方案。創新的基礎是對市場及客戶的了解,未來TE工業事業部始終秉持 “貼近市場,貼近客戶” 的原則,持續深耕本土,賦能產業升級,智連工業未來。
  3M大中華區企業事務部副總裁楊彤表示,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并不意味著要犧牲效率和效益,與企業經濟效益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助推企業技術更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更高效利用資源。3M進行可持續綠色低碳的投入往往可以帶來更好效益,達到供應商、用戶等多方共贏的效果。過去20年,3M通過技術創新已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71.1%,且生產基地的零垃圾填埋占比達42.9%,在碳中和背景下,3M也會持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通過積極推進生產原材料可循環利用等具體措施,擔當起企業社會責任。
  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中國區戰略和業務發展總監申紅鋒提到,施耐德電氣對于碳排放制定了一系列宏大的目標,承諾到2025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到2040年,端到端供應鏈實現碳中和;到2050年,供應鏈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這是基于施耐德電氣的宗旨而制定的:賦能所有人對能源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動人類進步與可持續的共同發展。對內,在企業管理層面也發布了有效的架構支持。對外,施耐德電氣作為一家生產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在持續探索降低企業碳排放的方法。通過先進的專家系統與技術積累,不斷探索,進行內部創新,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提升能源的實用效率。其中,申紅鋒著重強調了降低碳排放不是一家企業的單打獨斗,需要通過“朋友圈”戰略,對供應鏈、運營商、合作伙伴進行賦能,從而進行大規模的低碳創新。
  現場還隆重頒發了年度大獎——2021年“創智工業·TOP30”榮譽榜單。恭喜30家獲獎企業,讓我們攜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中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2021年“創智工業·TOP30”頒獎現場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