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布了2021年1-8月船舶工業經濟運行情況,三大造船指標均同比增長。特別是新接訂單量,前8個月,國內船廠承接新船訂單491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7.2%;全球船廠新承接947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98.1%。
2021年1-8月三大造船指標數據
造船市場與航運市場密切關聯,事實上,這兩大市場在2008年之后已沉寂了10余年。由于疫情打破了全球供應鏈的平衡,去年年中以來,國際運價持續飆漲,以中遠海控為代表的船東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中遠海控2021年上半年盈利高達371億元。正如前述數據展現的,船東公司的新造船熱情正被點燃,造船市場能否跟進并迎來周期反轉備受關注。
由于造船周期較長,新接訂單尚未反映到船企業績上,而且,由于鋼材價格上漲、匯率波動以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船企壓力并不小。目前,業內對造船市場的前景判斷還不明朗,這是因為新船訂單更多的來自于船東公司為應對環保新規帶來的更新需求,而并非船隊的擴張性需求;但可以肯定的是,各方對造船市場的關注度正在提升。
年內新接造船訂單增近300%
中遠海控9月2日晚披露了一項新船訂造合同,控股子公司東方海外及其附屬公司將分別從南通中遠川崎和大連中遠川崎訂造5艘集裝箱船,協議中單船運力均為16000TEU,每艘價格均為1.5758億美元,這10艘船舶總價為15.758億美元,約合101.9億元。
由于船舶建造周期較長以及考慮船廠排期等因素,上述訂單至少要等到3年后才能交船。其中,南通中遠川崎的預期交船時間為2025年第1季度至2025年第4季度之間,大連中遠川崎的預期交船時間為2024年第4季度至2025年第4季度之間。
中遠海控表示,本次交易將增加自有船舶數目,也增加東方海外及其附屬公司每艘船舶的平均集裝箱箱位,在規模經濟效益下,每艘船舶的集裝箱箱位增加,每個集裝箱的成本亦將隨之降低,從而增強東方海外及其附屬公司的運營成本競爭力。
中遠海控是當下A股市場的明星公司,從去年年中起步,公司股價最高漲幅接近10倍,在這背后,是公司業績的迅猛增長,2020年,中遠海控凈利潤99.27億元,同比增長46.76%,今年上半年凈利潤達到371億元,增速達3162.3%。
航運市場的火爆及運價上漲讓船東公司得以“開張吃三年”,并籌劃擴充運力。記者注意到,去年3月、10月和今年7月,中遠海控還簽訂了另外三項造船協議,包括12艘23000TEU型集裝箱船舶、6艘14092TEU集裝箱船舶、4艘16180TEU集裝箱船舶。目前,中遠海控持有32艘新船訂單,合計造價326.8億元。
除此之外,近日,長榮海運向中船黃埔文沖訂造了 24 艘三種尺寸的支線集裝箱船,價值約10.45億美元;中船澄西獲得了土耳其CINER公司3艘88800噸散貨船建造訂單;新大洋造船也簽訂了4艘新款6.3萬噸散貨船。
國內最大的民營船企揚子江船業集團也有斬獲,不久前,全球最大獨立集裝箱船船東Seaspan確認執行備選訂單,斥資34億元在揚子江船業集團增訂5艘7000TEU雙燃料集裝箱船。加上這一訂單,揚子江船業集團今年接單量增至118艘,總金額達72.1億美元。
隨著半年報的揭曉,記者也梳理了A股主要造船企業今年上半年接單及完工量情況。其中,中國船舶承接民品船舶訂單93艘/964.44萬載重噸,完工交付民品船舶36艘/327.42萬載重噸,分別占全國上半年承接、完工總量的25.22%和15.65%。根據公司的表態,目前產能利用率相對平穩,尚有提升空間;7、8月的訂單總體延續上半年的持續活躍態勢。
中國重工上半年新增訂單408.4億元,同比增長65.07%,其中,民船新接訂單同比增長390%;完工交付船舶39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03%。同期,中船防務實現經營接單57.21億元,同比增長157.82%。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統計,今年1-8月,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分別為5913萬載重噸、9474萬載重噸、8月底手持訂單量為19665萬載重噸,同比來看,造船完工量小幅下降,新接訂單量增長298.1%,8月底手持訂單量增幅為29.5%。
其中,中國的情況也較為樂觀,今年前8個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及手持訂單量分別為2626萬載重噸,4911萬載重噸,9147萬載重噸,同比2020年增幅分別為8.96%,227.2%,26%。
雖然造船市場三大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船廠的產能還有余量。一家船廠人士就向e公司記者表示,目前來看,產能不會成為公司接單以及發展的制約,公司可以通過合理的生產排期進行生產的組織協調,根據合同約定的時間開工建造。
二手船、租船市場交易活躍
正如前述,船舶建造周期長,新下訂單很難立刻補充運力,然而市場行情卻不等人。以截至9月10日的數據為例,歐洲航線運費水平同比上漲了611%,地中海航線同比上漲561%,美東航線同比上漲159%。
面對運價飆漲,業內曾有戲言,“300個集裝箱,從中國運到美國,一趟的運費就可以買一艘船了。” 這也帶動了二手船的行情,報告顯示,近日,2011年建造的18.1萬載重噸好望角型FrontierPhoenix 輪以3375萬美元成交;2012年建造的8.2萬載重噸卡姆薩型Ranger輪以2400萬美元售,同年建造的3.8萬載重噸靈便型Nicoline輪以2000萬美元售出。
此外,“期船”也成為爭搶的對象,9月1日,一艘散貨船在浙江船交市場旗下“拍船網”上拍出3603萬美元(約2.33億元人民幣)高價,超出起拍價585萬美元(約3785萬元人民幣),該拍賣散貨船適用于國際航線,預計交船時間在明年6月。
包括馬士基在內的多家船東公司預測,高運價水平至少可以維持到2022年的年中。就二手船或“期船”買家的心態而言,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省造船時間,還能夠準確把握市場高點,及早投入營運。
能造則造,能買則買,買不著還能租;船舶租賃市場的火熱是當下行情的另一個側面。8月11日,國銀租賃2021年中期業績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104.42億元,同比增長8.6%;凈利潤約18.12億元,同比增長46.2%。
根據國銀租賃的表態,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包括報告期內投放力度加大使得租賃資產總額上升,同時,船舶經營租賃收入也同比大幅增長。記者注意到,國銀租賃一邊造新船,一邊購進二手船,擴張船隊規模,上半年交付新造船13艘,二手船23艘。
除了銀行系的租賃公司,來自于廠商系的租賃公司業績也不錯。中國船舶租賃上半年實現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加約28%。公司表示,業績增長主要來自于三方面,一是運營船舶數目由上年同期的84艘增加至114艘,二是計息負債平均成本由上年同期的3.3%降至約2.2%,三是公司自營干散貨船隊營業收入和利潤較去年同期明顯上升。
“受益于當下集運市場的火爆,二手船和租船市場同樣火爆。”中信建投交運首席分析師韓軍向e公司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集裝箱船二手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62%,8月集裝箱船期租費率同比增長583%,而且船東現在都要求簽3年甚至5年的租賃合約。
韓軍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船舶租金的上漲還沒有出現拐點,也使得運價中樞不斷提高。與此同時,2021年9月集裝箱船新造船價格指數同比僅增長了24%,所以許多船東公司下訂單,寄希望于以新增運力替換成本較高的租賃船舶。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