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以來,市場風格切換為中小市值,“茅指數”、“寧組合”日漸失寵,“專精特新”概念股開始成為全市場的風口。
“小而美、高研發、高成長、硬科技、質地優”,成為當下這些“小巨人”們的集體畫像。
截至2021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公布了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端產業領域。
在“小巨人”中,有421家專精特新企業已上市。在業績上,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177億元,平均同比增長56%;平均實現歸屬凈利潤18億元,平均同比增長1.37倍。
在股價表現上,年初以來截至最新收盤日,421家上市公司平均漲幅達到25%,其中,32家公司漲幅超過一倍,兩個數據均超過全市場平均值。
“小巨人”們都在茁壯成長,盡管相對于近5000家的專精特新公司來說,已上市公司占比依舊較低,但隨著北交所宣布設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勢必迎來了一大發展良機。
業績兇猛
統計顯示:4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中,滬市主板94家、深市主板86家、創業板151家、科創板90家,首發募集資金合計2560億元。
創業板是專精特新的主戰場,運行十余年來,創業板吸引了各行各業企業到創業板上市,助力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壯大。
從地理位置上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其中,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北京是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按申萬二級行業分類統計,421家上市公司廣泛分布于52個子行業,多屬于細分行業的龍頭。其中家數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為專用設備、化學制品、通用機械、汽車零部件、醫療器械,上述行業公司家數合計156家,占比37%,體現出硬科技的屬性。
截至2021年9月9日,421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59340億元,平均市值超140億元。專精特新屬于中小市值范疇,體現出小而美的特點,市值在100億元以內的上市公司達到287家,占比68%;而市值在100億元-200億元的上市公司為71家,占比17%;市值在200億元以上的為63家,占比15%。
從業績來看,4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2020年去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34億元,平均同比增長13%;平均實現歸屬凈利潤3億元,平均同比增長23%。今年上半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21億元,平均同比增長45%;平均實現歸屬凈利潤2億元,平均同比增長72%。
顯然,今年上半年,“小巨人”們的業績增速要明顯快于去年全年,而頭部公司的業績增長還要更加迅猛,顯著優于平均水平。
比如,市值排名前20名的上市公司去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260億元,同比增長16%,平均實現凈利潤19億元,同比增長38%,高于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頭部20家的平均實現營業收入為177億元,平均同比增長56%;平均實現歸屬凈利潤18億元,平均同比增長了1.37倍。
風口之上
在中小市值的風格下,業績增長帶動股價的上漲,年初以來截至最新收盤日,42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平均漲幅達到25%,32家公司漲幅過倍,超過全市場平均值。
尤其是8月份,有60余只專精特新概念股創下歷史新高。僅8月31日,就有11只個股創下歷史高點,如晶澳科技、金博股份等,而華辰裝備8月份的累計漲幅超2倍(206.45%)。
另外,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屬于政策支持的重點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突出,業務增長勢頭良好,有利于促進“卡脖子”環節的突破,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些企業的整體注重研發投入,其研發支出占營收比例以及研發人員數量均高于A股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421家上市公司2020年平均研發支出為1.36億元,研發支出占公司營收比重平均為7.18%,大部分公司集中在5%左右。其中,78家公司研發支出占公司營收的比例超過10%,12家超過20%。
在金額上,122家公司研發支出金額超過1億元,有6家甚至超過10億元,TCL科技研發支出達到65億元,占營收比重8.53%,金風科技研發支出接近23億元,南鋼股份研發支出超過21億元。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