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介紹了《規劃》的相關情況。他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在總體目標上,到2025年,上海的產業基礎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端產業重點領域從國際“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協同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吳清介紹,“十三五”時期,是上海制造業承前啟后、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五年,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品、名企、名家、名園,在民用航空、高端裝備等關鍵戰略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加快發展,涌現出一批創新成果;引進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總部機構、龍頭企業、功能平臺等。2020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7萬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9657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25%,順利完成“十三五”目標。
“十四五”時期,是上海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奮力邁進的關鍵階段。吳清強調,在總體目標上,《規劃》明確,以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為主線,到2025年,產業基礎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端產業重點領域從國際“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協同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打造成為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的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堅實基礎。展望2035年,實現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優勢明顯增強,“上海制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名片,基本建成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同時,《規劃》還從經濟密度、創新濃度、品牌顯示度、數字化轉型等4個維度,提出了18項具體指標。比如,保持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夯實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核心基礎零部件產業化突破數量達到300項,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品牌引領示范企業200家,打響“上海制造”的名企品牌;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臺/萬人,提升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吳清表示,在發展重點上,上海要構建“3+6”的新型產業體系。一是發揮三大先導產業引領作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要加快落實三個“上海方案”,協同長三角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力爭三大先導產業實現規模倍增。二是著力打造六大高端產業集群,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推動制造向服務延伸,加強產業細分領域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化、生態化發展。
從發布會了解到,上海還將前瞻布局下一代通信、類腦智能、新型生物制造、氫能高效利用、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積極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研發和設計服務、產業電商等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到2025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三分之二,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規劃》還提出了加快產業數字賦能、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推進產業鏈現代化、強化項目投資牽引、培育卓越制造企業、促進產業人才匯聚、加快塑造產業名園、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服務雙循環新格局等10項重點任務。近近近近近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