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1日電 (王濤)“賈班長,公12井井口閥門有人非法操作!”8月30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川中油氣礦儀隴采油氣作業區公山廟中心井站中控室管理平臺出現異常報警,站長徐鐵軍立即通知人員趕往現場查看處置。
這是公12井安裝閥門智能鎖套的一次現場應用試驗,而這個裝置在20多天前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據悉,公12井是公山廟片區一口關停無人井,由于沒有納入作業區的信息化建設,一直依托中心井站定期派人現場巡檢的方式進行管控。
“我們最擔心的是外來人員操作井口閥門。”賈靜軍是中心井站巡護班班長,坦言對無人井管控除定期巡檢維護外,平日里主要依靠“兩鎖一封”,即鎖井口、鎖油罐、打儀表鉛封,但常規鎖具易被外力破壞,井口安全管控存在風險。
但這種情況很快得到了解決。功勞全來自于閥門智能鎖套的安裝使用,讓無人井安全管控從“現場實地”向“遠程實時”拓展。
“智能鎖套是作業區聯合地方施封鎖公司設計并研發了一種可遠程監控井口閥門開關的裝置。”徐鐵軍介紹說。
據介紹,智能鎖套將閥門閥桿整體進行保護,只有管理人員授權解鎖后才能進行閥門開關操作,當有外力搖晃、撬動、切割、強拆鎖套會觸發系統報警感應裝置,通過信號傳輸到管理平臺實現報警功能。
“這種鎖套可代替信息化系統,能廣泛應用于無人值守站場的井口閥門、生產關鍵閥門、外輸氣供氣閥門和儲油罐放油閥門,通過‘點對點’控制和監控閥門狀態,能大大削減井控安全風險,精準提升站場管控水平。”徐鐵軍說。
該作業區副經理龍仕元全程參與了智能鎖套研發和應用評價,并精打細算了一筆帳:安裝運行一個閥門智能鎖套成本不足4000元,而建設信息化系統至少10余萬元以上,按照目前作業區適合安裝的32口無人井計算,提質增效潛力巨大。
長期以來,川中油氣礦儀隴采油氣作業區堅持“創新就是效益”的理念,立足現場開展技術創新,著力解決制約安全生產的難題,近年來先后取得20余項技術革新成果,其中7項取得國家專利。
川中油氣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閥門智能鎖套的發明和現場應用,進一步保障了無人井的受控管理,為推進中心井站管理模式高效運行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填補了信息化建設‘盲點’,為全覆蓋打造智慧油氣田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的方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