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支流支浜河網密布、縱橫交錯,如同動脈和毛細血管分布在蘇州全域,給枕河而居的姑蘇人家帶來了無限生機。因此,全面提升水環境治理效能,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至關重要。那這么多河道的水質該如何監測呢?今天就一起來看看蘇州這里是如何“大顯神通”的?
衛星遙感技術
巡天遙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蘊含哲理與想象的詩詞,如今隨著科技發展成了水環境遙感技術的寫照,借助衛星遙感技術“從天上看水”,為水環境監測提供了新的方式。
在傳統概念中,水質監測需要人工取樣、檢測、數據匯總等等一系列流程。高居九天之外的衛星又怎么能夠從天上“看”出水質優劣呢?
衛星遙感主要是通過水體的光譜信息來分析水質。盡管衛星距離遙遠,但通過太陽光所反射的吸光度數值等光譜信息,比對出相應水質數據,從而來分析水質。無需采樣就能比對出對應水樣的氨氮濃度等各種水質數據,并以不同顏色呈現出水質變化,在遙感圖上一目了然。
蘇州市高新區引入衛星遙感水質監測技術,對境內京杭運河全域進行掃描,如同給大運河做了一個全面體檢。根據這份“體檢報告”,可以得知哪一段水質較好,哪一段水質問題較為突出,從而便于縮小范圍,有針對性地進一步監測分析。
無人機流域分析
光譜影像局部體檢
如果說衛星遙感是從距離地面數百公里的大氣層以外俯瞰河道,就像給大運河做全身體檢,那么無人機流域分析則更像是局部體檢,針對性更強,檢查更精準,數據也更詳實。
通過對輕(可疑)化倉庫斷面區域無人機高分辨率航拍,對上下游河道進行全面掃描,摸查河道整體水質情況,將水質監測細化。通過更加精細地定位污染區域的污染源頭,更清晰的辨別亞米級污染源目標,識別重點污染河道、污染區域,結合已有地面取樣水質情況,為污染源排查和污染成因分析提供更加精確的數據。
無人船巡河
聲吶技術為“毛細血管”體檢
一米多長的白色無人船游弋在高新區的水面上,一點點排查沿途排口,將數據實時傳輸到隨行船只上的電腦屏幕上。無人船運用水下聲納探測技術,借助智能化、科技化監測手段,彌補傳統水質監測的短板。
聲吶無人船采用聲納探測技術,利用聲波水底反射來計算水深,在航行過程中掃描堤岸,可以清晰排查出水下是否有排口,并借助衛星定位排口的位置,為源頭治污提供依據。
在隨行船只上,無人船將探測到的水下圖像、位置和高清視頻實時傳送至控制終端,水下岸線以可視化方式呈現在電腦屏幕上,技術人員通過聲納反饋圖進行全方位分析判別。
環境物聯網監測站
下一步布局實時監測
5月初,在滸墅關經開區的白蕩河河面上出現了一個紅黑色形如UFO的設備,這并不是外星來客,而是一個太陽能供電的自動監測站。它通過分析物聯網站數據,實時感知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水質物聯網監測站設備體積小功耗低,易部署,穩定性高,能精確測量多個水質參數。根據物聯網設備提供的數據支撐污染成因分析結果,實時感知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關聯性指標監測目標污染物變化趨勢,捕捉短時(4小時內)高濃度排污事件,避免數據滯后影響污染事件追蹤。多站分布連線成網后,形成水環境監測物聯網,高密度實時監測,實現溯源分析,精準定位污染源。
這是高新區第一個水環境物聯網監測站,接下來,高新區將通過加密布設物聯網監測站點,高頻次監測水質波動情況,形成水質污染預測預警服務體系。
智慧河道系統
光譜影像局部體檢
位于獅山橫塘街道的小區一角,有個不大的立式柜箱,它就是智慧河道水質自動監測站。它通過對水質、水文、水位進行監測,將數據匯總到移動端APP以及智慧展示大屏,及時反饋水質、水位報警信息,實現24小時不間斷水質及防汛警戒水位監測。
水質自動監測站連接著水中的試劑與傳感器,實時監測水中氨氮、溶解氧、COD、電導率等指標,點位水質數據實時上傳系統。
工作人員可以借助智慧河道APP隨時隨地查看各河流水質、水位情況,極大地提升工作效能。通過16個已建設完成的微型水站,科學分布落點在整個街道主要河道,全方位展示獅山街道主要河道整體的水質狀況,方便街道實時掌握情況,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控管理。
從九天之外的衛星到水面之上的監測站,從宏觀監測到精準點位,蘇州正通過科技助力,實現水環境監測與治理方式的全面升級,精準治理,科學治水,促進“十四五”期間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