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典型的地區之一。進一步的變暖將加劇多年凍土的融化、季節性積雪的損失、冰川和冰蓋的融化以及夏季北極海冰的損失。
這種變化在青藏高原尤為明顯。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冰川面積退縮了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16%。分布在青藏高原不同區域的冰川正經歷著不同程度的消融與退縮。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更好地保護其生態環境?
監測站為冰川“把脈”
歷經70余年發展,氣象部門在青藏高原累計建成兩個國家大氣本底站、6個國家氣候觀象臺、10個天氣雷達站、16個高空氣象觀測站、106個積雪觀測站、138個凍土觀測站和3051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監測站網實現從無到有、從落后到先進的歷史性跨越。而這些站網在生態氣候變化綜合立體監測和精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瓦里關國家大氣本底站便是其中代表。該站坐落于青海,是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網的3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之一,同時也是歐亞大陸腹地的大陸型全球本底站。近30年里,氣象工作者依托這一重要觀測站點,開展了包括溫室氣體、大氣臭氧、氣溶膠、太陽輻射、氣象和邊界層、降水化學等多個方面的觀測,用心繪好“瓦里關曲線”。
不僅如此,氣象部門為了充分“把脈”冰川受氣候變暖的影響程度,還持續開展了冰川運動速度、降水物質平衡、植被生態環境、積雪、凍土等綜合觀測,這其中就涉及廓瓊崗日冰川、浪卡子冰川等。為保障雪域高原的天湛藍、水清澈、空氣潔凈,氣象工作一直在路上。
“觀云識天” 的氣象監測儀器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氣象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需求逐漸大漲。環境監測是環境治理的重要條件,在生態環境防護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監測到的數據能夠直觀的體現氣象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按照應用的領域,氣象環境監測儀器可以分為大氣環境監測儀器、土壤環境監測儀器、水環境監測儀器等。
大氣探測對大氣科學的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長期以來,全球地面觀測站網的建立積累了大量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大氣探測所獲得的大量的、系統性的氣象資料是氣象理論發展的依據之一。沒有大氣探測所獲得氣象資料,大氣科學研究就成為無米之炊。天氣預報也是從氣象觀測開始的。即先有大氣觀測,之后才有天氣預報。早期,各地的氣象觀測網用電報迅速傳遞實時觀測資料,并將這些觀測資料繪制成天氣圖,就可以進行天氣預報。法國、英國先后開展了天氣預報,并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國和地區。
大氣探測技術到今天,走過了漫長的道路。17世紀溫度表、氣壓表等一系列觀測儀器的發明,標志著人類定量測量大氣參數的開始。氣象觀測從此逐步走向定量化、系統化。20世紀中葉至20世紀末,大氣遙感技術的興起使大氣探測技術迅猛發展,并朝著以常規大氣探測為基礎,以氣象衛星探測為骨干,以雷達站、海洋浮標站和船舶、火箭、高空探測氣球探測方式等在內的全球大氣綜合探測系統。從大氣探測技術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每一種大氣探測技術的發展無疑都帶動天氣預報技術的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