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祁曉玲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向智能汽車轉型的關鍵賽點,“缺芯”的現實情況將成為制約我國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卡口。如何破解“芯”難題,弱化芯片進口高度依賴癥?如何發揮我國優勢資源,形成跨產業、跨行業聯動發展,找尋車規級芯片自主創新出路,增強國內汽車芯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日前,在“汽車‘芯荒’與中國對策”主題論壇上,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解決芯片危機的新思路,以及如何促進汽車行業和芯片行業融合發展,又如何借助資本市場,加速芯片產業發展等議題,并提出了實現“芯片自由”的新愿景。
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
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市場價值在2019年達到4123億美元,其中汽車半導體市場價值在410億美元左右,約占半導體市場10%。汽車半導體市場價值預計2022年有望達到651億美元,占比有望達到12%,并成為半導體細分領域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中國半導體市場占全球三分之一,自給率只占15%,汽車芯片自給率更是不足5%。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董小平指出,在汽車行業和半導體產業共同努力和持續推動下,國內車用半導體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但是整體來看國內半導體企業對于汽車市場需求理解不深,技術積累不夠、產品開發經驗不足、應用推廣不暢和供給能力不佳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當全球汽車芯片出現波動時,很容易造成國內汽車產業因芯片而“卡脖子”的問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總結此次“芯荒”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芯片供應不足,主要表現在晶圓產能不足、代理商囤貨、不可抗因素造成芯片廠停產、美國對華制裁四個方面;二是芯片需求大幅提升,表現在汽車對芯片的需求大漲,其他行業對芯片的需求亦有所增長兩方面;三是疫情造成芯片配套需求信息錯位、不對等;四是半導體生產周期和汽車準時化要求高的矛盾,加劇了信息錯配。
目前,國內汽車芯片嚴重依賴國際大型零部件集團。盡快實現芯片的自主可控,是市場經濟的召喚,也是汽車及半導體行業的集體訴求。
會上,中國電子商會自主創新與安全技術委員會理事長 馮燕春從自主創新和安全兩個角度,對“芯荒”問題進行了詳細解讀。她表示,自主可控生態是應對“缺芯”的基本保障,增強國內汽車芯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解決汽車芯片卡脖子問題的當務之急,而自主創新不是為了封閉自己,中國企業應該跟具有善意的國際伙伴合作共贏。開放和融合始終是發展的主旋律。
應對“芯荒”之策
當然解決“芯荒”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更不是靠一家、兩家企業所左右。
為緩解車用芯片供應緊張問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廣優秀的車用芯片產品,促進汽車與半導體兩大行業加強交流、增進合作,各參會嘉賓、代表積極獻言獻策,共商實現芯片自主、芯片自由之策。
據董小平介紹,自從“芯荒”發生以來,電子信息司和裝備工業一司展開了聯合行動。一方面加強兩大行業溝通對接,指導車企充分挖掘存量資源,調整優化生產計劃,督促半導體產業加大產能的調配力度,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協同,提升供給能力。另一方面組織聯盟協會和研究機構調研并編制了《汽車半導體供需對接手冊》,有力支撐車用半導體供需對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同時,他也建議,希望汽車行業進一步關注和支持車用半導體企業和創新產品,加強多元化的供應鏈建設,為提升車用半導體技術能力提供強大的應用牽引力;希望國內車用半導體企業,搶抓機遇加強對汽車領域關鍵半導體的梳理和研究,選擇汽車產業需求最迫切、產業基礎較好的產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聚攏人才;希望研究機構以及行業協會、聯盟高校等充分發揮公共服務作用,加強產業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培育跨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搭建汽車行業和半導體行業的溝通橋梁,促進產業協同。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指導企業加大車用半導體的技術公關,推動車用半導體生產線制造能力的提升;指導車規級檢測認證能力建設,加強優秀車用半導體方案的應用和推廣,營造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愿意用、敢于用、主動用的氛圍;同時,也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發揮好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的關鍵作用,集中力量和資源推動提升車用半導體的供給能力。
董小平的發言帶來了國家上級主管部門的權威聲音和指導意見。中汽協則結合實際情況從四方面提出了實現芯片自由的解決思路。一是芯片企業要聯合汽車企業創新研發,著力分類別、分階段應用推廣,加強半導體企業代理商管控;二是整車企業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產業鏈生態,完善和加強芯片產品供應鏈管理,進一步加強市場研判工作,提前與tier1鎖定供貨計劃,并同步協調重點芯片企業;三是政府及行業組織要積極營造和確保穩定的市場環境,保持持續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著力構建國內標準和認證體系,并將汽車芯片納入重大技術發展項目。
對于“芯荒”問題,葉盛基預計二季度汽車芯片短缺可能已達到最高峰;汽車芯片斷供情況將在下半年開始緩解,全年有望抹平影響,2022年中汽車芯片供應有望恢復正常。除了政府、協會組織積極推動國內芯片產業發展外,產業相關企業也在以實際行動具體落實芯片布局并結合企業經驗,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是科技部推動建設的第二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也是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創中心致力于在汽車芯片、智能網聯、燃料電池、動力電池、電驅動、混合動力、電子電控、整車集成、輕量化、前瞻技術等領域聯合共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研發能力。在“芯荒”的背景下,國創中心將芯片研發放到了首位。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兼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介紹到,在芯片方面,國創中心基本工作主要包括:打造中國汽車芯片的創新生態;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從領軍企業的支持到孵化新興創造企業;打通自主汽車芯片上車應用;聚合國際優質的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形成國際合作的引流。國創中心將堅持“跨界融合,共生共贏”的理念,幫助中國汽車芯片,支持集成電路和汽車產業發展得更好、更強。
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三家聯合創立的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以從來沒有過的科技創新模式進行了融合,成立國家隊,這釋放出企業進軍芯片產業的積極信號。
眾所周知,芯片行業是資本支出非常高的行業。地平線、黑芝麻以及紫光國微等芯片、半導體企業的發展,前期也經過了如火如荼的融資階段。
地平線生態發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認為,中國市場作為智能新能源汽車主戰場,已經成為全球所有頂尖芯片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過去兩年,基本上最先進的汽車智能芯片首發地都是在中國。這樣劇變的時期給中國企業創造了大量的機會,未來幾年中國很可能會誕生世界級的智能汽車品牌,同時也會誕生世界級的汽車芯片巨頭。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