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在某網站或APP上搜索了某個商品詞后,再去瀏覽其他軟件時,總會彈出和此前商品有關的信息或廣告;接到一些陌生電話,他們知曉你的姓名,甚至還清楚你的需求……
“只會算費功能的水表,不算智能水表”
大數據時代,幾乎所有的決策工作都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必將會給水司的管理模式帶來新的變化,也帶來了管理理念上的沖擊。
眾所周知,物聯網是大數據的主要數據來源,占到了整個數據來源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說沒有物聯網也就沒有大數據。這也為水司下一步工作帶來了新的啟示,未來也將從簡單的抄表收費變為數據應用和數據服務,基于智能水表的應用及維護,最終“用戶”的話語權越來越重。在探索如何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的道路上,作為水務公司與用戶之間的聯動者,物聯網水表成就了更多可能性。
如何破除低質低價的魔咒?
需要個性化的服務
物聯網智能水表產生大數據除了更好的支持水司自身的發展,支持日常的集抄、收費、統計、分析、控漏等(以抄錄數據誤差為例,每年可為水務公司減少損失百億元)。還有更廣闊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統計房屋空置率,協助查找傳銷窩點、協助警方刑事案件、守護空巢老人安全等等。
再談上海給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上海城投水務利用已安裝的100多萬只高分辨率水表,給老人的用水進行“行為畫像”,該智能水表可清楚的勾畫出每一位老人一天24小時用水時空圖,一旦智能水表偵測到與平時用水異常,就會立即上報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平臺立即將信息推送到指定的社區服務人員。實現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化手段為獨居老人安享晚年、病有所醫的養老服務“賦能”。當然,這種“聰明又貼心的水表”讓廣大網友圍觀、得到各大主流媒體的認可,日后更是成了各地水司企業借鑒的“長寧區標本”。
最近,發生在濰坊市奎文區的“守護老人”智能水表事件就倍受央視《新聞聯播》關注??膮^為獨居老人安裝的智能水表及系統,并且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老人家中安置傳感監測設備,社區內部署監測平臺。在智能水表設置用水上線以及下線(100~0升),如果超過100升用水量,則表示家中漏水或老人忘記關水龍頭,只要12小時0用水記錄,該智能系統平臺可自動向社區及老人子女發送報警信息。社區及子女就能夠第一時間聯系老人并上門查看。
智能水表快速發展的路道路上,絕對不能顧此失彼,只有在技術和信息同步向前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推動智能水表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借助物聯網智能水表的技術優勢,采用“智能化、系統化”的個性化有效途徑,水務管理方可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