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冰
7月2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與往屆賽事有所不同,本屆大賽創設主賽與專業賽,其中主賽賽題聚焦六大行業,專業賽則關注產融合作、安全生產等七個關鍵領域。
那么,第三屆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到底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兩屆大賽的舉辦,體現了我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哪些特點?為此,中國工業報采訪了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賽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副主任何小龍。他表示,隨著工業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大賽進一步做深、做細、做實,因此本屆大賽有組織結構調整、賽題創新、賽制變革,并圍繞產業數字化的核心目標,提供全套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
一是聚焦企業轉型的實際需求,大賽邀請國務院國資委作為主辦單位,從企業的角度提出數字化轉型的實際需求,將解決方案的能力真正落到企業的生產中。大賽將用好相關成果,完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圖譜,幫助應用企業找轉型切入點,幫助服務商找市場需求。
二是聚焦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今年四個區域賽的主題都與區域自身主導產業相結合,比如杭州賽站的聚焦行業是消費品行業、深圳的電子行業、青島的原材料行業和長沙的裝備行業。此外,大賽承辦單位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還將在深圳龍華區開展企業數字化轉型診斷、產業鏈路線圖繪制、解決方案服務商評價等工作,幫助工業企業找痛點需求、找轉型路徑、找服務商,推動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在區域落地應用。
三是聚焦細分領域的實際需求,今年大賽專業賽聚焦7個分領域,既關注產融合作、安全生產等關鍵領域,也關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創新、還包括智能網聯汽車、精益生產、數字仿真等前沿熱點,希望能夠在細分領域有新發現、新價值。未來,大賽承辦單位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還將結合工業互聯網服務商畫像和技術產品測試等優勢能力和資源,為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提供資質認證、技術水平測試、能力評估等服務。
在主賽方面,今年大賽主賽的賽題圍繞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能源、建筑六大行業。賽題的設定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方面,這是由工業行業特點決定的,工業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我國是唯一具備聯合國全部有41大類、207中類、666小類的國家,這是我們制造大國的優勢,也是對工業互聯網大賽的挑戰。各行業看似平行,實際差異巨大,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同樣是個性化定制,復雜裝備制造是小批量生產,而服裝紡織則需要規模化生產,對生產制造的需求差異很大,對應的解決方案的機理差異很大,對服務商的要求也是差異很大,很難用同一標準來衡量評價。
另一方面,這也是由大賽風向標的作用決定的。前兩屆大賽促成了近百家企業的供需對接,同時,企業也對大賽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就提到更加希望通過大賽能夠找到破解行業痛點的解決方案,以行業為賽題是希望能尋找和企業數字化轉型更加匹配的結合點,各方形成合力,找準行業共性問題,破解行業數字化轉型痛點,形成引領帶動作用,真正幫助企業落地應用。
何小龍指出,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的“變”,體現了我國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需求,不變的是對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舉辦兩屆的經驗來看,一是工業互聯網的產業化正在不斷成熟,第一屆大賽有5139,896支團隊,1009個作品參賽,主要來自于IT企業和制造企業,第二屆吸引了1457個團隊、2000余家企業、近7000名選手參賽,初創企業明顯增多,還增加了高校、科研院所等有生力量,可以感受到,工業互聯網產業化發展初具成效。二是工業互聯網應用逐步走出“試點”,工業互聯網應用很容易遭遇“試點困境”,就是從試點到復制其實是一條很難走的路。2020年明顯可以看到更多深度案例正在被復制推廣,并且已經有了多個推廣實例,比如百步網已經實現全國30%織機的聯網。三是工業互聯網生態多樣化正在不斷豐富,從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圖譜可以看到,5G、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不同領域熠熠發光,滿足了采礦、機械、紡織、電子等行業在不同場景的差異化需求。
何小龍表示,通過大賽,以及監測、評價、診斷、對接等各類工作,產業各方正在深度投身于這一場生態建設中,成為生態培育的見證者,也成為生態公共服務的重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