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小麥等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糧食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推動我國由糧食生產大國邁向糧食產業強國。但是,小麥等糧食會因外部環境、異常天氣以及儲運不當等因素影響面臨糧食安全問題。
我國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近年來糧食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并且這些年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糧相對安全有保障。小麥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在我國農業生產、運輸、食品加工等方面占著重要地位。
雖是如此,小麥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例如我國糧食生產連獲豐收、庫存充裕,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言糧食問題,糧食增產的邊際成本增加,資源環境因素的制約加劇,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還是緊平衡態勢;小麥等糧食在生產、儲運、加工等方面還存損耗、浪費等問題,不同程度帶來糧食安全問題。
除此之外,小麥還會因種植、外部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夾帶不完善粒,包括蟲蝕粒、病斑粒、破損粒、生芽粒和生霉粒。不完善粒既嚴重影響小麥的外觀、安全存儲、品質以及食用安全,甚至會危害到整個糧倉的糧食安全。因此,不完善粒成為糧食收購、加工中小麥定等分級的重要指標。
對于小麥等糧食損耗、浪費方面,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有提到,“有效降低糧食生產、儲運、加工環節損耗,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另外,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相應號召,大力推進生產、儲運、加工等糧食全鏈條節糧減損,并積極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
裝備的研發不斷獲得突破,緩解糧食穩產增產壓力,有效提高糧食供給能力。
小麥不完善粒含量是衡量小麥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針對小麥不完善粒問題,國內相關企業相繼推出了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器,以更客觀的方式對小麥不完善粒進行檢測,并且為規范與促進小麥不完善??鞕z儀器的推廣應用,促進小麥行業技術進步,避免不同廠家的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檢測結果相差較大,行業又提出制訂了《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團體標準。
筆者詳細了解到,《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團體標準明確給出了小麥不完善粒快檢儀器的技術要求,包括快檢儀是由圖像采集裝置、物料傳送裝置、人機交互系統和人工智能算法組成,應具備獨立的電源控制開關,應安裝過載、電源反接及短路保護裝置,以及正常運行平均功率不高于300瓦等等,從而確保小麥不完善??鞕z儀檢測準確、穩定和高效工作。
自去年疫情蔓延以來,小麥等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災、異常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及短缺問題更加嚴峻。而一方面凝聚節糧減損的社會共識,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將有利于緩解糧食穩產增產壓力,提高糧食供給能力。另一方面,重視小麥不完善??鞕z和相關團標的制定,將提升小麥不完善??鞕z儀安全性、可靠性的現實需要,保障小麥質量,助力端穩中國人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