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第一批通過優化整合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單。依托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建設的“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
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更名為“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監測技術與
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經國家發改委審定,納入首批新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序列管理。此次共發布了新材料領域和節能環保領域共38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在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監測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期,建成了大氣環境監測共性技術研發、大氣環境監測設備試驗檢測、大氣環境監測設備工程化示范等創新研發平臺。突破了大氣氧化性超高靈敏現場監測、星載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等16項關鍵技術,研制了具有獨立
知識產權的大氣環境監測設備22臺(套),編寫標準規范18項,申請發明專利144項,授權發明專利72項,授權軟件登記50項,實施關鍵技術、設備轉讓、承擔科研項目研究、工程化技術服務收入超過5.95億元。
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監測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未來將致力于開展高精尖大氣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研發,加強大氣PM2.5與臭氧污染協同防控、碳達峰與碳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前瞻性技術研究和戰略性布局,推進研發大氣臭氧及前體物的高時空分辨探測、溫室氣體源和匯探測、生態環境要素高精度在線探測等技術設備,為我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與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原標題:“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監測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通過首批新序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