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 周寶冰
“風機偏航偏差異常。發電機電流過大。發電能力偏低┄┄”
“發電機功率正常。艙內溫度正常。主軸轉速正常┄┄”
7月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指導,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聯合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合作中心發起的“領潮而行·中央媒體零距離探訪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活動”到訪北京東方國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在公司一樓展示廳大屏演示的場景。
基于東方國信Cloudiip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大型風力發電機”數字孿生方案,通過設備上云及數據融合,建立風電設備的運行過程管理、設備質量管理和智能運維,提高故障自動分析、診斷和處置,有效避免了設備非計劃停機帶來的運營損失。
“以前,企業使用數據的能力很差。現在,就是要通過工業互聯網,把全要素的數據用得更好。其核心是通過數據驅動,實現提質增效、節本降耗。”東方國信高級副總裁敖志強告訴中國工業報。
工業設備遠程監控與故障診斷,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一個典型融合應用。如今,包括質量管理、能耗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平臺應用,已經在一些大中型企業進入規模化部署。經過2018-2020年起步期,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不斷夯實,在應用融合推廣、技術供給與應用服務水平等方面快速發展,走深向實。
東方國信成立于1997年,經過20余年發展,打造了大數據端到端全產業鏈自主研發,以豐富的大數據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服務通信、金融、工業等多個業務領域。其Cloudiip工業互聯網平臺在2019、2020年連續入選工信部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形成包含數據接入、數據治理、數據存儲、后臺建模分析以及前端頁面呈現的端到端的技術能力。
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等能力,是雙跨平臺的重要體現。它要求平臺不僅要具備包括資源管理能力、應用服務能力、基礎技術能力在內的基礎共性能力,還要具備特定行業的設備接入、軟件部署和用戶覆蓋能力,以及特定領域的關鍵數據打通、關鍵領域優化構建能力。在此基礎上,實現多行業、多領域及跨區域服務。
通用平臺的技術質量,以及平臺+產品、平臺+解決方案的數量和質量,還有發展速度等,反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工業全要素連接中心的連接能力,及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應用開發與優化服務等能力。因此,技術能力是不同雙跨平臺共同的著力點。
Cloudiip工業互聯網平臺封裝了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平臺、物聯平臺、數據科學平臺、應用開發平臺、運營管理平臺六大子平臺。具備工業設備連接、海量數據處理、工業應用開發、跨行業跨領域服務及安全保障能力。
平臺覆蓋29個工業大類行業,建設了20多個領域應用的子平臺。累計服務全球50余個國家數千家大型企業。面向煉鐵高爐、熱力、風電、軌道交通等行業,及工業鍋爐、空壓機、數字機床、港口設備等重要設備提供行業解決方案服務(行業云子平臺)。連接百萬余工業設備,開發萬余工業APP。
在水泥行業,由于能耗占到了企業產品40-70%的成本,因此降低能耗成為重點。此外,人工操作普遍,DCS自控率低。Cloudiip水泥云平臺采用云、邊、端架構,云平臺進行模型訓練與優化;邊緣側部署模型實現在線優化和反控制;端側部署APP進行控制動作。解決方案實現了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科學決策和精準執行的閉環,降低了生產過程能耗、碳排放以及勞動強度,為企業帶來了直觀、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新能源行業,運營商深挖發電效率,降低運維成本,數據挖掘等高附加值的技術服務需求日漸迫切。Cloudiip風電云解決方案提供風資源評估、發電量預測、氣象預警、大數據運維分析、新能源消納分析、場站涉網性能分析以及電力交易輔助決策等服務,目前在數十個風電場站中的數千臺風電機組中成功應用,累積覆蓋全國近10%的風電場站,電力產能約2000萬千瓦。為應用企業提升勞動生產率5%以上,減少安全事故60%以上。
不僅是解決方案,Cloudiip平臺還構建了“平臺+產品”矩陣,覆蓋IoT、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在關鍵技術方面,包括了自主研發的CirroData行云數據庫、低代碼建模平臺Cloudiip-Lab、數據治理平臺、一站式2D和3D圖形開發組態工具HT等。
敖志強說:“Cloudiip平臺技術能力比較完整。我們強調通過自主研發提高平臺能力。”
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新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了平臺體系壯大行動。如提升平臺技術供給質量,提升平臺應用服務水平。該計劃還提出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升級工程。要加快平臺推廣應用,培育平臺創新解決方案等。
強化平臺工業數據集成管理及工藝、控制、運維等工業機理建模能力,研發構建數字孿生創新工具,打造一批“平臺+產品”“平臺+模式”“平臺+行業/區域”創新解決方案,已是快速發展期工業互聯平臺的核心要義。
敖志強表示,工業互聯網在節能降耗、穩定生產,以及傳統工藝解決不了的新的問題上,可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需求是真實存在的。而作為服務提供商,則需要加速“提升我們的供給能力,做強供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