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已全面進入主汛期,強降雨天氣頻發,防汛抗洪已到關鍵階段。汛情就是命令,責任重于泰山。為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眾多企業運用高清攝像頭、無人機和布控球等技術科技賦能,守護多地抗洪防汛第一線,構建立體化防汛抗洪系統。
從氣象和水情預報預警到上天入地的科技設備,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讓防汛抗洪更加智慧和科學,進一步提高救援效率,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海康威視
智慧氣象,一方面是氣象行業本身的數字化,主要體現為智慧觀測和智慧預報,從定性到定量,從定量到精準。另一方面是服務。像交通氣象服務、農業氣象服務、能源氣象服務等。
天津市氣候中心與海康威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應用云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等前瞻性技術,開展氣象觀測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與應用,聯合打造氣象觀測新體系。
天津市氣候中心國家級首席氣象專家、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黎貞發認為,智慧氣象還存在一些難點,像多要素的監測、跨行業的算法、提高服務市場化程度等,都可以通過海康威視的能力來補充,攜手推進氣象智能觀測和服務智能化發展。
高溫、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水庫水域的監測難度大,運維工作量大,故障處理不及時,都可能多少程度影響了防汛應急指揮的開展。
海康威視推出可視化防汛輔助決策解決方案,當出現險情時,利用可視化的技術手段(布控球、無人機、執法記錄儀、移動終端等智能AI設備),可實時掌握現場險情、災害發生情況及搶險進度情況,為防汛指揮、防洪調度、決策提供現代化的手段。
海康威視智能水尺讀取攝像機,可遠程可視化監測和水位自動讀取,當水位達到設定閾值,進行實時告警,幫助城市管理和防汛應急部門實時把握整個城市的內澇狀況,及時進行排水調度。
大華股份
針對防汛抗洪,安防企業龍頭之一的大華股份出謀劃策,獻上了不少“智慧錦囊”。大華水利綜合解決方案,融合視頻監控與水庫、水文、泵站等監測數據,采用三級架構,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協助水利管理達到“智慧”狀態。將水雨情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有效結合,各級調度中心可以管理并控制轄區的前端視頻監控點,根據城市實際場景發布預警及災害信息,保障城市運行暢通、穩定,確保災情快速處理。
面對洪澇災害、水環境污染、亂堆、亂放、亂采等水資源治理難題,大華智慧河湖管理解決方案緊緊圍繞“守好盛水的盆”,“護好盆中的水”,抓住水環境治理得關鍵點,以全感知,全智能,全計算,全生態為理念,實現河湖的“可知”“可視”“可測”智能化監管。支持對水庫以及水資源實時可視化監測,不僅可接入傳統雷達、超聲波等各種已建水雨情設備,更搭載了大華全彩球機,在實現水雨晴數據與視頻的融合,即使在夜間也可全彩呈現。
其前端設備聯動后臺,第一時間對數據進行采集、傳輸、分析,為河流、水庫管理者提供更直觀的數據支持,更在防汛期間為指揮人員提供更快速、全面的決策依據。
蘇州科達
科達推出應急指揮視頻調度系統,橫向整合各級公安、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的視頻資源,縱向打通部級、省級、市級、縣級,實現直接、跨級扁平調度,將各種資源結合整理,呈現為“一張圖”,獲取全國七大流域及各省份下的不同響應等級防汛抗洪預案、救援力量及隊伍態勢、救援成果、救災動態信息和災情周邊水雨情等信息,以制定災情處置方案,并融合智能視頻運維、即時通信等各種微服務,更加貼合應急實戰應用。
科達便攜式應急便攜指揮箱,不依賴基礎設施,能夠靈活部署,內置視頻會議、視頻采集等功能,結合4G、WIFI、微波等多種網絡,可提供穩定的音視頻通信和信息傳輸,已實戰全國多個地市及區縣。
天地偉業
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為更好地規避巨大的水災損失,天地偉業基于傳統的視頻監控,結合AI智能化算法,推出水利可視化監測預警系統,有效監測水庫、湖泊、河道水位變化,警示泄洪狀態,可視化監測水庫、湖泊、河道異常,使水利監測真正實現無人值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同時,系統內置RTU功能,可外接包括雨量計(桶)、流速儀、氣象站、GPS等設備進行針對性監測。
前端部署水利監測預警一體站,通過AI影像智能分析,實現水庫、湖泊、河道水位、閘門啟閉、城市積水深度等自動監測預警。中心端建設監測預警管理平臺,實現數據接收匯集、視頻流媒體管理、數據庫管理、信息展示、預警管理、預報調度、防汛移動辦公等功能。
從水利行業實際需求出發,天地偉業推出了多款智能水利產品,滿足了江河湖泊、中小型水庫、應急防汛等多種水利場景的智能監控需求,為智慧水利建設貢獻力量。
安防抗洪在路上,行則可至
目前安防在防洪防汛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依然面臨著一些難題:
智能防汛解決方案成本過高。例如城市內澇檢測預警系統、智能防汛變電站、智能防汛墻等解決方案的設備報價昂貴,主要集中用在省會等二線或以上城市。
智能監控地域分配不均。受災地區都是縣市及以下地區,當地智能攝像頭普及程度較低,智能監控的水平還較低,難以對山洪引起的地質災害做出預報預警。
無人化市場尚未下沉。目前我國的水位監測站然采用人工巡檢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收集,有些巡檢站地理位置險峻,阻礙了信息傳遞。無人監測、無人采集等技術停留在高端應用的層面。
產品種類較為單一。攝像機的功能還停留在抓拍、人臉識別等功能上,沒有根據鄉鎮所處地域的特點進行靈活改變,比如對于洪澇多發的鄉鎮采用防汛攝像機等。防汛設備應用最多的還是防汛板,整體防汛的智能化水平停留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局面。
但隨著防洪體系不斷完善,城鄉生態、防洪綜合功能不斷提升,以及在科技與人力的強強合力之下,打造以“防”為主的搶險救災工作方針,我們應當有信心和毅力,逐步實現控制洪水向洪水治理轉變,共同打贏防汛抗洪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