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氫氣將在未來的無碳能源系統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對2050年氫氣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預測卻相差懸殊。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認為是12%,氫能理事會認為是18%,歐盟宣布的目標是24%。
但無論結果如何,分析人士一致認為,要想推進氫能技術,必須降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成本過去十年已大幅降低,但仍需繼續下降。而電解水制氫成本,包括基本硬件電解槽,必須遵循類似路徑下降。
實際上,這兩者是相互聯系的,運營費用和基本建設成本都被考慮到電解槽運行的總成本中。隨著可再生能源進入電網的加速部署,可再生能源電價將繼續下跌。而且由于電解設備的制造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基本建設成本也將下降。
光伏發電價格過去10年已下跌90%,但還需進一步下降,各國政府已決定出手相助。3月,美國能源部宣布,公用事業規模的光伏發電成本將從目前的每千瓦時4.6美分降至2025年的3美分,2030年的2美分。美國能源部還公布了一系列研發項目,并將提供創業資金用于改進光伏發電技術,降低發電成本。
現在的問題是,電解水制氫能否遵循光伏發電過去10年一直遵循的成本下降曲線。因為電解水制氫將不得不與藍氫競爭,而后者的成本更低。
擴大生產規模
人們普遍認為,氫能將在全球主要工業應用中起步,首先以藍氫的形式出現,然后以綠氫的形式出現。對于綠氫來說,電解槽至關重要,全球電解槽制造商正計劃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成本。
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是鋼鐵制造商和氫氣生產商,其從生產商和用戶兩個角度看待氫氣問題。該公司的標準電解裝置是一個20兆瓦的模塊,每小時可生產4000立方米氫氣。蒂森克虜伯副總裁馬爾科姆·庫克表示,“我們已降低成本,并將基本模塊的規格提高到20兆瓦”。
美國發動機制造商康明斯公司兩年前收購了加拿大氫化公司,擴大氫氣生產能力。康明斯公司電解槽全球業務開發負責人丹尼斯·托馬斯表示,“就項目規模而言,幾年前我們的目標是10兆瓦,現在我們在加拿大已有一個20兆瓦的電解槽在運行。下一個目標是100~500兆瓦的項目”。
托馬斯稱,“主要問題在于時間,因為我們正在提高產能,但產能全部到位沒有意義,因為很多氫氣項目都處于開發階段。客戶在一個模塊中不太可能需要1吉瓦的電解能力,他們將分階段開發多數項目,第一階段可能需要100~200兆瓦的電解能力。公司的目標是2025年達到吉瓦水平的產能”。
其他旨在提升至吉瓦規模產能的大公司還包括英國儲能和清潔燃料公司ITMPower,其正在規劃一個新的大型電解槽工廠的早期階段。另一個是挪威氫能技術公司NelASA,今年將電解槽產能擴大至500兆瓦,并計劃進一步擴大。NelASA最近宣布了2025年前以每千克1.5美元的價格生產綠氫的目標,這將使綠氫成本與灰氫成本相當。
降低生產成本
如今,綠氫的存在感微乎其微,成本至少是灰氫的兩倍,基本上沒有市場,所以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美國每年約生產1000萬噸氫氣,全球約生產1.2億噸氫氣(中國是最大的氫氣生產國)。幾乎所有氫氣都是在高碳排放的過程中產生的。
據估計,如果美國綠氫產量達到1000萬噸,需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15吉瓦。而考慮到美國當前正努力2030年實現30吉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目標,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在2050年能源轉型路線圖中估計,如果全球綠氫產量達到4億噸,將需要2050年前電解槽產能達到5太瓦。目前全球已安裝的電解槽產能約8吉瓦。
這些數字表明,要想實現政府和國際機構設定的綠氫目標,必須大幅提高電解槽產能,而這將需要持續設定綠氫發展目標和降低生產成本。
咨詢公司Dii沙漠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科利尼厄斯·馬休斯表示,“隨著新技術的到來,電解槽方面將有很多創新,正從人工組裝轉向大規模自動化生產”。
馬休斯列出了全球19個氫氣項目,這將需要140吉瓦的電解槽產能。他認為,這些項目將刺激更高的電解槽生產水平,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但如果沒有援助,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從監管角度看,我們應該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加速發展,制定標準,并為市場創造先決條件”。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