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聞泰科技宣布收購英國晶圓廠Newport Wafer Fab,這意味著聞泰科技將深度開發新型復合半導體技術,擴大國產車用芯片份額,國產半導體行業再添輝煌一筆,“國產技術”“國產儀器”再出重圍。
而此前,一線基層的檢測技術人員曾提出,小到試劑耗材,大到實驗動物、科學儀器設備、實驗數據處理軟件,我國技術和設備存在嚴重的進口依賴問題。這對后續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造成的打擊無異于“源頭截流”。國產儀器如何突破國外儀器壟斷態勢,如何形成自主創新研發體系等多個問題引人矚目。
開辟自主創新道路,逐步打破海外壟斷
科學儀器是一項多學科融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技術、理論、材料、部件、器材、設計仿真軟件、制造工藝等基礎共同支持。儀器是科技創新成果的“先鋒利器”,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1年,中央財政撥款成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科技部和財政部啟動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聚焦科學儀器產業的發展,建設科學儀器產業園。政策紅利下,多個具有自主研發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精力,走自主研發道路。據聚束科技負責人介紹,該公司一年研發的投入高達三四千萬元。
資金、人才相繼到位,一大批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產儀器公司異軍突起,好消息接踵而至。
合肥國儀量子研發的4款電子順磁共振譜儀彌補國產電子順磁共振譜儀短板,實現科學儀器的自主可控;中科普瑞昇自主構建了BaF3激酶靶點細胞庫等三大細胞工程技術平臺,研發逆轉錄病毒的轉基因技術;邁瑞發布的雙相波AED產品,突破了國際“技術壁壘”,國內AED價格大幅下降;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自主研發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現已投入商用,擺脫GE醫療、飛利浦、西門子三家掌控。
國產儀器人或專注產品、技術本身,或擺脫“紅海”思維,躋身“藍海”,勇闖無人區,一條從無到有的創新之路就此打開。國產儀器質量有保障,用戶由滿腹懷疑變為勇于嘗試,為國產儀器開拓新局面。
另一方面,大型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十三五”規劃》,2020年,投入運行和在建大型科學儀器總量55個。2020年12月,江門的中微子實驗接班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測定中微子的質量順序;今年,“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 落成啟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首臺科研設備安裝。
多個科學儀器、設備項目啟動,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和應用推廣,逐步打破國外儀器壟斷市場的狀況。
長征路漫漫,國產儀器大有作為
雖然我國的儀器開發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然而在常用的高分辨質譜儀等大型分析儀器、生命科學儀器,如超分辨熒光成像儀、冷凍透射電鏡、磁共振成像儀等仍大量依靠進口。
在6月舉辦的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韓立副所長指出,多種大型科學儀器被海外廠商壟斷,甚至某些儀器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趨近于零。
科學儀器對學科研究、
制造業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依靠國外設備,科學研究如同沙地建高樓。因此,國產儀器還需從以下兩個方面突破。
首先,國產儀器企業發展仍要依靠政府力量。政府需科學布局,有針對性地推進儀器設備研發工作,鼓勵企業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并可在合作中增加資金補貼,減輕儀器企業的資金壓力。
其次,儀器企業準確定位用戶群體,找準未來道路。目前,高精尖科學儀器多針對科研項目,而國產儀器企業用戶大多聚焦是中端儀器。因此,儀器企業需要找準定位,高精尖和通用型儀器選擇其一。接著,企業積極引進人才、技術,吸納資金,緊密結合政、產、學、研、用,調整升級產業格局。
近日,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成立,國產科學儀器踏上新征程。星光不問趕路人。國產儀器在時代巨浪面前,要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如同海燕一樣在競爭中搏擊、嘶喊著勝利。儀器漫漫長征道路才開始,未來,國產儀器企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