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即碳達峰碳中和,我國已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推進碳達峰的過程中,石油石化企業受到的政策壓力相對較小;但在碳中和目標下,石油石化企業承受的壓力將大增。而且,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將承受的壓力不只來自政府,還來自社會和市場。同時,國內外經濟形勢也給石油石化企業帶來較大盈利壓力。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必須抓緊時間推進業務創新,包括積極從僅制造產品向同時提供服務轉變。
短期內石油石化業承受的減碳政策壓力較小
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之后,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重申了中國的減碳承諾,表明中國的減碳戰略既定、確定且不可移易。
減碳是一個復雜工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人類活動大約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因此能源領域的減碳效果決定著碳中和的實現,能源行業是減碳的主戰場。
2021年4月22日,習近平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并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將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
建立和運營碳交易市場是我國擬采取的重要減碳政策。2021年6月,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啟動運營。全國碳市場將首先在發電行業啟動,第一批2000多家發電廠將參與交易。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約占中國能源活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而發電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出自煤電。如果我國煤電業的碳排放量明顯下降,就能為實現全國碳達峰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石油是一種化石能源,石油石化企業難免會承受政府減碳政策的壓力。然而,由于和煤炭相比,石油的碳排放強度低20%以上,石油石化企業在“雙碳”時代的減碳壓力總體上將低于煤炭企業。
未來市場走向將讓石油石化企業承壓
在“3060”目標下,石油石化企業承受的政策壓力會比煤炭及相關企業小。但是,除了政策壓力外,石油石化企業還要承擔市場壓力,而這種壓力更為直接。
近年來我國成品油需求增速已明顯放緩,這已經對我國煉油、油品批發和銷售等企業的發展前景產生一定影響。改革開放啟動之后,我國石油消費量曾經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5年,國內汽柴煤油表觀消費量從3027.7萬噸增長至31643.5萬噸,在短短35年里增長了約10倍,年均增速高達6.9%。但之后至2020年(即“十三五”時期),汽柴煤油表觀消費總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2655萬噸,年均增速為-1.7%。
“十三五”時期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的下降,受到了隱性資源的沖擊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不能斷言我國成品油消費量已經達峰。但是,近年來我國成品油消費增長已逐漸減速,而且未來這一趨勢很可能持續。
油品消費走弱的原因有多種。直接原因包括汽車銷量連續三年下降、替代性交通運輸燃料和動力快速發展等等。深層原因是我國經濟、社會狀況發生了重大轉變,能源轉型升級取得明顯進展。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速的放緩,會拖累成品油消費的增長。
2021年5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65歲及以上的人口在我國總人口里的比例已升至13.5%,離14%的老齡社會門檻已十分接近。老年人的交通出行活動會少于年輕人,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也對成品油消費前景不利。
近些年來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脫油向電”加速發展,也對成品油消費構成較大沖擊。雖然電動汽車對我國成品油消費的沖擊并不是最大的,但是電動汽車的發展是全社會關于替代性燃料和動力最熱門的話題。它也折射了國內外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發展趨勢,并對石油消費的前景有深刻的意涵,因而值得密切關注。
在以特斯拉為首的造車新勢力的沖擊下,世界主要汽車公司為了守住市場份額,已經從前些年的觀望、猶豫,集體轉向擴大電動汽車產量,并積極收購動力電池生產工廠、建設電動汽車制造平臺。這將對世界汽車工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也將沖擊交通運輸用油。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和銷售大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已接近600萬輛,約占世界總數的一半。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對我國汽柴油消費造成明顯的影響。
我國石化產品需求雖然比油品需求旺盛,但受到限塑令等因素的制約。石化產品正迅速成為全球石油消費的最大推動力。塑料消費量約占全球化工產品消費量的一半,發展塑料業務是未來石油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希望所在。但是為治理白色污染,越來越多國家已實施限塑令,石油化工的發展道路上并非沒有挑戰。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史上最嚴限塑令”,對需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按照不同時間段、不同城市、不同領域,做出不同的禁塑限塑規定。2021年1月,該限塑令在全國正式生效。政府對塑料制品消費的限制雖然不會阻止石化工業的繼續增長,但會限制其發展速度。
石油石化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 要創新圖強
隨著政府發布越來越多減碳政策,資本市場必然也會做出反應。
我國的“雙碳”戰略主要針對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減煤將成為近期落實“雙碳”戰略的首要工作。煤炭項目將面臨提前淘汰、成為擱淺資產的更大風險,違約率將明顯上升。從風險控制的考慮出發,金融機構或者避開煤炭項目,或者要求煤炭項目支付較高的借款利息。這可以被視為金融市場對高碳項目進行碳定價的一種方式。其結果是煤炭項目的融資成本升高,經濟性變差。
和煤炭一樣,石油也是化石能源。在金融機構看來,石油石化項目也有成為擱淺資產的可能,投資石油石化項目面臨一定的政策風險,雖然這風險遠遠低于投資煤炭項目。在“雙碳”戰略推進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的綠色、低碳意識會越來越強,導致石油石化項目的融資成本或將整體升高。
而在石油和石化項目中,后者相對來說更受金融市場的青睞。我國未來石化市場的發展空間廣闊,石化企業仍然具有較強的盈利潛力。如前所述,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成品油需求已經接近飽和。煉油、成品油批發和零售等企業未來盈利的想象空間相對有限,而且不確定性較大,其對投資者而言的吸引力較弱。
我國經濟正處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過渡的時期,也處于以制造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過渡的時期。國內各個行業都在努力適應這個過渡時期。比如,為了適應新業態,我國一些汽車公司除了努力造出更有競爭力的汽車外,還積極開拓新業務,其中包括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出行服務,從而把自己變為“造車—出行”服務綜合公司。
和傳統的汽車制造一樣,石油石化業屬于制造加工業。在新時期,石油石化企業一方面需要繼續做好本業,助力實業興國;另一方面也需要積極開拓新業務,不僅要把產品做好做精,還要努力向消費者提供更新、更好的服務,包括在前端加強技術研發,在后端做好商品相關服務。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