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燃料試點工作穩步推進,但面臨環保壓力大、標準體系不完善等困難。
8月22日,完全依靠甲醇燃料提供動力的15輛車輛出現在陜西寶雞。這標志著陜西省被工信部確定為甲醇汽車試點以來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陜西省成為繼山西省之后全國第二個正式啟動甲醇汽車試點的省份。
在政策的支持下,甲醇燃料的試點工作穩步推進。甲醇燃料作為替代能源,具有價格低廉、供應穩定等優勢,但環境影響因素較多、標準體系尚未完善、產業鏈互動不暢、銷售網絡搭建困難等“攔路虎”不容忽視,企業應當統籌布局,謹慎發展。
甲醇燃料替補上場
我國缺油、少氣、富煤,強勁的能源需求和日益增大的環保壓力引發社會對能源供應的擔憂。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23.6億噸標準煤增長到36.2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1.8億噸標準煤。
1993年和1996年,我國先后成為成品油、原油凈進口國。2012年我國進口石油2.8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8.7%。天然氣方面,我國自2006年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2012年進口天然氣428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到28.9%。
甲醇作為替代燃料,逐漸進入我國市場。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產國,2012年生產甲醇2650萬噸,占全球產能的43%。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我國甲醇行業產能迅速擴張,從1999年的368萬噸擴張到2012年的5200萬噸,而以甲醛、醋酸、二甲醚為代表的下游需求持續低迷,導致大量產能閑置。
推廣甲醇汽油可以釋放過剩產能,延伸煤化工產業鏈,調整能源結構。
從資源來看,我國有40%的煤炭屬于高硫煤,這些煤不能直接用來發電,卻可以直接用來生產甲醇。此外,國內外的跟蹤試驗均表明,M15(即15%以下的低比例甲醇汽油)不存在溶脹和腐蝕問題,不用對現有汽車的動力系統進行改造。
甲醇燃料標準破冰
2013年1月,工信部通過對山西等地甲醇汽車試點方案的審查,這標志著國家層面甲醇汽車試點政策靴子正式落地,將為甲醇產品帶來新的市場空間。
各省市對甲醇作為車用替代燃料的探索已久。以山西、陜西等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甲醇汽車的相關研究工作。2009年7月和11月分別出臺的《車用甲醇汽油(M85)》和《車用燃料甲醇》,使甲醇燃料的推廣有了國家層面的標準。
2012年2月工信部下發了《關于開展甲醇汽車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山西、陜西和上海實行M85或M100高比例甲醇車用燃料試點,明確了試點工作圍繞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為基本方向。
事實上,最早的汽車本就是由醇類燃料驅動的。歐洲是低比例甲醇摻燒技術的發源地,后來由于石油成本的大幅下降,被石油取代。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甲醇成為工業國家首選替代品,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期間建立了200座甲醇汽油加注站,并對100%甲醇作燃料汽車進行了推廣。
多因素影響發展速度
“發展甲醇汽油,前景良好,但甲醇汽油當前環境影響因素較多,標準體系尚未完善,產業鏈互動不暢銷售網絡搭建困難,甲醇汽油的推廣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專家表示。
選擇替代燃料有3個基本原則:一是替代燃料的長期可獲得性、安全性和經濟性;二是替代燃料盡量不破壞已有的工業體系;三是該替代燃料在獲取和使用中的綜合環境影響,而非單純考慮車用階段。
甲醇作為車用燃料滿足前兩個原則,影響大規模推廣的主要是第三個。與其他煤基液態燃料相比,生產甲醇煤耗較低,但水耗較高,生產1噸甲醇需耗費水資源10噸。
標準方面,甲醇燃料還屬于新興事物,以M15、M30為代表的低比例甲醇汽油的國家標準及調制方法、輸配規范等標準體系尚未健全。高比例甲醇M85和M100的國家標準雖然已經出臺,但由于其不完全燃燒毒性、金屬腐蝕性、溶脹性、氣阻、冷啟動困難等問題需對目前的汽車的動力系統進行改造,推廣的社會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車用甲醇推廣的技術路線還不確定,究竟發展高比例甲醇還是低比例甲醇還沒有明確。
因此,未來在政策上,政府要制定車用甲醇燃料發展規劃和相關措施,明確技術路線和推廣時間表,對甲醇的運輸、儲運、加注、排放限制等方面加強市場監管,避免監管盲區帶來的市場混亂,使消費者放心。
在生產項目布局上,企業應充分考慮煤炭資源、水資源和當地資源的承受力,謹慎投建項目。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