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在世界總發病率中位居前列,成為中國以及世界上主要的的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凡是通過食物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都是食源性疾病。也就是說,利用食物傳播的方式導致病原體進入人體并引起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都叫食源性疾病。
炎炎夏日,氣溫不斷升高,為細菌增殖創造了條件,食物更容易腐爛變質,各種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也在夏季頻頻發生。
這些均屬于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分為三種:食物感染、食物中毒、中毒性感染;食源性疾病與食用某種食物有關,多為集體暴發。食源性疾病的典型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胃痙攣、腹瀉、發燒等。
目前,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在世界總發病率中位居前列,成為中國以及世界上主要的的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凡是通過食物進入人體的各種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都是食源性疾病。也就是說,利用食物傳播的方式導致病原體進入人體并引起的中毒或感染性疾病都叫食源性疾病。
沙門氏菌、彎曲桿菌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屬于最常見的食源性病原體,每年影響數百萬人,有時導致嚴重和致命后果。癥狀是發燒、頭痛、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沙門氏菌疫情涉及的食物包括蛋類、家禽和其它動物源產品。感染彎曲桿菌的食源性病例主要是由原料奶、生的或未煮熟的家禽以及飲用水所導致。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與未經消毒的牛奶、未做熟的肉類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有關。此外,還有李斯特菌、霍亂孤菌都是常見的食源性病原體。
對于這一類食源性疾病,抗生素對其治療至關重要。但是,獸醫和人類醫學中過度用和濫用這類藥物與耐藥性細菌的出現和傳播相關,致使對動物和人類的傳染病治療無效。
隨著生命科學的研究進程加快,專家發現隨著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基于全基因組測序(WGS)的分子分型技術在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識別和爆發溯源調查中顯示出極大的應用價值和發展潛力。
在食品安全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監管部門將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應用于食源性疾病疫情爆發的識別和監測, 并基于此技術進行疾病溯源追蹤和污染調查等。基于全基因組測序的分型技術不僅可以快速檢測病原菌, 而且具有較高的準確度和分辨率。
我國搭建了全基因組數據計算云引擎,將標準化的WGS數據分析流程轉移到云端,大大降低了WGS數據分析、運算及使用門檻。還開發了常見食源性致病菌毒力因子、耐藥基因、血清分子分型、wgMLST分析、wgSNP等自動化分析功能模塊,有助于各級實驗室開展食源性微生物遺傳與變異特征、致病和耐藥機制及菌株進化等方面的基礎研究。
食源性疾病的研究任重而道遠,盡管科學在進步但仍然有很多疑難問題亟待解決,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科研的深入,這些問題終將會被一一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