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是事關國計民生與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隨著近年來我國推廣優質糧食工程取得不錯進展,也為打造優質糧、鼓足“米袋子”夯實基礎。伴隨著新階段下優質糧食工程的深入推進,糧食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五優聯動”與“六大行動”的開展等也將助推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一方面迎來連年豐產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卻也面臨著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凸顯的問題。就此,自2017年以來我國也著力以優質糧食工程為突破口,從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糧食質檢體系的完善、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三大方面入手,加快推動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
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優質糧食工程取得不錯的成果,如我國已建立起5300余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近56萬套科學儲糧倉,產糧大縣實現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全覆蓋,以糧食除雜設備、干燥設備、科學儲糧倉等為糧食產后帶來更加完善與高效的清理、干燥、收儲等服務。
再如在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與“中國好糧油”行動開展方面,我國已構建起國家、省、市、縣四級糧食質檢網絡,并通過增設、改造有關質檢機構和引進3.5萬臺(套)糧食質量檢測儀器設備等,實現對糧食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提升,并有效增加了5000萬噸以上的優質糧食。綜上來看,我國優質糧食工程推廣以來取得不錯進展。
隨著我國邁入“十四五”發展新階段,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還將繼續在“三鏈協同”(即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與“五優聯動”(即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以及“六大行動”(糧食綠色倉儲提升、糧食質量追溯提升、糧食機械
裝備提升等)上做文章,實現我國糧食產業的提檔升級。基于此,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包含大米、小麥等在內的糧食生產進一步邁入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與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中。
以實際案例來看,安徽阜南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大縣、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近年來也通過優質糧食工程與當地發展情況相結合,優選良種小麥進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并以強鏈、補鏈推動糧食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先后建立起面粉生產廠、食品加工廠,同時以標準化的生產線加持全產業鏈發展。隨著安徽優質糧油增加量達到659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4.9億元,也打造出一個生動形象的優質糧食工程發展樣板。
隨著進入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迎來第17個豐收年,也更加充分的保障了“米袋子”穩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優質糧食工程,打造優質糧、增加優質糧也成為時下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仍需從糧食種植、生產、精深加工、銷售多環節入手進行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