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主辦的《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發布了“高分五號衛星大氣數據反演”專輯。期刊以專輯的形式對高分五號衛星大氣探測數據反演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進行了報道。
專輯收錄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研制團隊針對高分五號在軌運行獲取的探測數據開展的系列研究——通過對大氣氣溶膠和云、污染氣體和主要溫室氣體等大氣環境要素的數據反演,獲得全球大氣光學和物理特性參數,為我國環境大氣監測、氣候變遷研究和氣象預報等提供數據支持。研究內容涵蓋衛星載荷在軌和實驗室定標、典型地區污染氣體時空變化分析、中國局域陸地大氣氣溶膠反演、云檢測新方法、溫室氣體反演方法等理論和技術方法研究。
專輯集中報道了基于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觀測的華北平原、珠三角地區對流層二氧化氮時空變化研究,南極臭氧總量反演,全球云量反演,利用遙感二氧化氮監測澳洲森林火災活動研究;基于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的大氣二氧化碳反演研究;基于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的中國部分陸地氣溶膠分布情況反演研究,以及基于氧氣A吸收波段云頂壓強研究;此外還涉及到在軌光譜定標、實驗室輻射定標等標定技術。
高分五號02星預計將于2021年下半年發射,該衛星不僅會搭載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I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II)、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II),還將新增高精度偏振掃描儀(POSP),它將與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II)以“偏振交火”方式聯合觀測,實現近地表PM2.5污染指數的全球監測。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II)的空間分辨率指標將提高到24公里; 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II)的二氧化碳主探測通道信噪比、輔助探測通道光譜帶寬等關鍵指標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改善;DPC-II則增加了多角度觀測角度數、提高了空間分辨率,實現與高精度偏振掃描儀(POSP)的協同觀測功能。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的高分五號衛星大氣數據反演專輯的發表,對將來基于高分五號系列衛星的大氣探測數據的相關理論、技術和應用研究等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