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對于信息技術提升的需求,以及疫情和國際大環境影響下,國產化傳感器在技術和市場上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讓國內傳感器企業的發展空間更加寬闊。隨著入局的傳感器企業越來越多,價格戰是很難避免的。
可以說大部分行業都是有價格戰的,那么在傳感器產業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價格戰到底會讓行業倒退還是倒逼前進?
激增的本地傳感器企業
從去年開始,國內傳感器企業的數量就在一直增加,根據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僅2020年上半年,國內增加的傳感器企業就有2369家,截止到目前國內傳感器相關企業已經約5萬家。
新增2369家是什么概念呢?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2010年-2013年間,傳感器相關企業每年新注冊量不到2000家,而且2020年的新增數量并非是最多和最快的一年,2014年是我國傳感器相關企業增長最快的一年,當年企業新增注冊量接近3000家,同比增長56%。2019年的增長率更為迅猛,傳感器全行業新注冊企業超過7600家。
筆者認為近些年企業數量的快速增長最大的原因是因為物聯網、消費電子以及“新基建”等這些相關應用場景在大幅提升,市場的蛋糕越來越大,企業瞄準垂直場景就可以往里面鉆。
但是隨著企業的產品線和業務線的逐漸成熟、行業需求的穩定以及競品的壓力,企業不得不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如何保住現有業務和市場占有率,要么進行產品迭代,要么進行采取價格戰降低利潤的方式進行穩固。
理性從市場角度分析的話,產品迭代時間周期一般都很長,所以企業為了穩固市場更多的方法是采取價格戰的方式。
價格戰經典的案例就是國外傳感器企業在壓制國內品牌上,2010年歐姆龍一個開關要接近400元,而現在隨著中國品牌的逐漸崛起,現在只需要60元,面對價格戰,國內品牌的壓力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如何茍全于行業中或許是他們想的最多的問題。
筆者在與企業方溝通時發現,無論是溫濕度傳感器、氣體傳感器還是毫米波雷達這類型的傳感器廠商目前都面臨著國內同行之間的價格競爭,尤其是類似于歐姆龍這種大型的國外傳感器企業會對中小型企業采用價格壓制的措施。
“價格戰”倒逼企業調整線路
從最早的國際價格戰,演變到國內國外傳感器企業都在打價格戰。對于企業來說,除了能夠穩住市場占有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控制細分市場占有率更有利于企業在資本市場割韭菜。
從企查查的數據來看,我國68%的傳感器相關企業資本在500萬以內,其中34%的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以內。可見,本土傳感器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居多。那么在價格戰之下,這些中小型企業的生存就顯得十分困難了,如果做高端市場,相比于國外巨頭來說,成本上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做中低端市場,那么企業在價格中的優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例如,目前普遍應用的指紋傳感器,其價格已經不足2美元,常用的傳感器毛利率基本都只有10-20%。相關行業人士表示,這樣的行業發展現狀只能逼著企業去尋找更加細分的應用場景,或者向下游延伸,涉及傳感模組、終端以及落地項目。
從另一方面來,傳感器價格戰也會迫使傳感器廠商去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推動傳感器向高增長的領域發展?并且,傳感器生產廠商的倒逼作用對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和提升是有利的。
傳感器的價格戰迫使企業開始在傳感模組和終端上面進行戰略選定,在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之外,物聯網成為這些傳感器企業重點發力的目標。
在物聯網領域,智能網聯汽車、環境監測以及消費物聯網等領域已經成為傳感器企業下游延伸的重點領域,包括激光雷達、水質傳感器、水位傳感器、柔性傳感器以及人體監測傳感器,這些領域給國內的中小企業帶來了競爭激烈之外更大的發展空間。
物聯網終端的規模和數量都很大,預計到2025年將會有750億個物聯網設備投入使用,其中,工業、物流、健康、醫療都將會是熱門應用領域,都將有望達到千億美金規模。同時,在國內物聯網項目中,本土企業無論是在出貨速度還是相關技術支持上更具優勢。
行業人士表示,就目前這種情況而言,國外很多大公司在項目上很難提供技術支持,而我們國內企業能夠非常迅速地提供相關技術服務,這也將成為國內傳感器企業通過物聯網獲得國內市場一席之地的重要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