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昆明5月15日電(記者 陳永強)眼下,國際大宗商品漲價潮正加劇全球對通貨膨脹的擔憂。中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原油、銅礦以及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出現的普遍上漲,可能階段性推漲我國PPI,“輸入性通脹”成為近期熱點話題。
以銅為例。在銅礦主要開采地區秘魯和智利等地不斷有產量下降的消息刺激下,倫敦銅價創下歷史新高。為此,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銅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就銅價高位運行對銅開采冶煉企業產生哪些變化、對下游用銅企業采購和生產帶來哪些影響以及銅價下一步的走勢如何進行了解答。
上游礦山受益,冶煉加工企業庫存上升
“對于礦山而言,開采銅的成本相對固定,銅價處在歷史高位,將會刺激銅開采企業釋放產能,擴大產量以賺取價格上漲帶來的增利。”云銅股份營銷結算部主任張劍輝說。
中國銅業有限公司市場營部副總經理肖天勇認為,對于上游礦山來說,絕對價值的提升有利于礦中含銅銷售計價,價格上漲礦山的利潤按照銅品位成比例地增加。同時,疊加今年因為疫情原因礦供應緊張,加工費大幅下降,也進一步助長了礦山的收益。目前在交易中礦山掌握絕對的優勢。不過,通常價格上升并不會導致加工費降低,只是今年情況是個巧合。另一方面,礦山的采礦成本也會因為大宗商品漲價而提升,但是成本的提升遠遠少于收益的提升。
肖天勇說,對于冶煉企業而言,資金成本大幅上升,同時由于銅價格太高,下游企業的采購意愿已經減弱,下游訂單明顯減少。國內社會庫存年初至今已經增長超過14萬噸,而2019年同期庫存僅增長7萬噸,居高的銅價對冶煉廠產品銷售的阻力已明顯體現。
“經濟周期導致銅價格波動,為穩定生產平滑波動,保持企業長期發展,基本上都嚴格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從而穩定賺取加工費,所以大宗商品漲價對于冶煉企業而言影響相對不大,冶煉企業購銷業務的保值起到穩定器作用。”張劍輝說。
高銅價使得下游企業訂單大幅下降
“直接下游消費目前呈兩極分化:銅板帶、銅箔的消費非常強勁,而銅桿的消費卻十分的疲軟。”肖天勇說,終端消費上,國內的工程基建項目已經出現因為成本太高而暫停的現象。電力企業采購考慮到預算以及經濟效應,高銅價使得目前用銅大戶訂單大幅下降。
肖天勇分析稱,按照慣例,每年四、五月份是銅消費的旺季,冶煉企業庫存就會不斷降低,但是電解銅存在脹庫情況,主要是下游企業采購下降,被高銅價抑制,并沒有明顯增長,說明高銅價已經傷害到了銅生產加工企業。
肖天勇舉例說,空調用銅量較大,以空調為例,市場上空調零售價格已經出現上調,今年起空調累計產量同比增加了40%,累計銷量同比增加66%,出口同比增加20%,比2019年增8.4%。
“下游企業基本上都是銅消費終端的生產企業,原材料價格上漲必然引發產品漲價,將對下游行業形成負面沖擊,甚至下游行業面臨洗牌的可能。”張劍輝說,下游企業的困境必然會對大宗商品的消費形成反向壓制。消費者對價格是非常敏感的,家電等下游產品的價格抬價必然導致人們的購買意愿降低,銷量下降從而壓縮下游產量和利潤。
高銅價有望在三季度出現拐點
那么,高位運行的銅價何時才能出現回調?張劍輝認為,短期來看,全球仍保持貨幣寬松流動性,國際疫情進入窗口期,全球經濟加速恢復,銅價維持高位繼續上漲邏輯仍在;長期來看,通貨膨脹的上升必然引發經濟滯脹的風險,美債收益率的回升提升美國加息應對的可能性,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外溢壓力等,這些因素有可能對遠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形成擾動,可能出現價格回落的情況。
對產業鏈供應鏈而言,全球銅礦主要集中于拉美、澳洲、非洲等地,雖然疫情仍然嚴峻,疊加近年來新增銅礦開采較少,從而限制了礦端的產量彈性,供應有少量下降導致加工費持續走低,同時國內碳中和目標的治理以及冶煉端利潤微薄的狀況將會限制冶煉產能的擴張,今年下半年有幾個礦山投產供需缺口有望動態收縮,產業鏈上下游行業會達到新的平衡。
宏觀上,市場普遍認為上一輪美聯儲宣布縮減購債規模后銅價下跌,因此預計本次在美聯儲討論縮減后銅價將開始下行。“但我們認為,本次與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縮減量化寬松政策有所不同,首先美國實際通脹已經非常高,其次疫情對金融系統的破壞小于2008年次貸危機,導致持續放水的時間將短于次貸危機,市場拐點或將提前上演,銅價也許已經走出了高點行情,在今年三季度出現向下拐點。”肖天勇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