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11月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遠超預期,外貿仍保持較高熱度,這一趨勢在2021年會如何演繹?
11月中國出口有多?
由于歐美二次疫情反彈及其對產能的沖擊,11月我國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速高達21.1%,遠超前值11.4%和市場預期的9.5%,貿易順差升至754.3億美元,從地區和產品層面都呈現出全面開花的高景氣。
在出口地區方面,11月出口高景氣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中國出口第三大貿易伙伴美國的同比增速高達46.1%,創年內新高。原因有二: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導致2019年11月中國出口美國的金額是當年低點,造就了今年面臨的低基數效應;另一方面,美國疫情急劇惡化,10月開始封鎖措施有所趨嚴,11月美國制造業PMI有所回落,但11~12月美國圣誕節消費旺季仍維持不變,從中國補庫存的需求十分旺盛,提振了我國消費品出口。
二是中國出口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的同比增速攀升至8.6%,年內首次轉正。11月歐洲新一輪疫情及封鎖加劇了供給下滑,防疫物資和消費品需求增加導致其供需缺口再次擴大,助推中國對歐盟出口由負轉正。
三是中國出口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的同比增速仍保持10%的兩位數,小幅低于9月峰值的14.4%。二季度以來,疫情沖擊在東盟漸趨明朗,但疫情總體可控且優于全球,經濟重啟較快,東盟國家供需缺口縮小從而降低了對中國出口的依賴。
四是中國出口日本的同比增速為5.6%,連續兩個月保持正增長。進入2020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和自日本進口同比增速均有所上升,中國對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回升尤其明顯且出現正增長。
在出口大增的同時,雖受高基數影響11月進口有所回落,但國內生產景氣程度仍居高位。11月國內制造業PMI為 52.1%,較10月回升0.7個百分點,其中進口PMI指數較10月回升0.1個百分點至50.9%,總體都在擴張區間,11月我國進口金額為1926.5億美元,同比增速由10月的4.7%回落至4.5%,更主要是受到2019年高基數的影響。從國別來看,中國自日本、東盟和韓國的進口增速出現回升,分別為7.1%、6.5%、5.9%;但自美國和歐盟的進口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分別錄得32.7%和4.5%,可能與疫情反復對供應能力的拖累有關。
從前11個月來看,中國進出口規模與2019年持平,累計出口和進口背離加大,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今年1~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4.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0.6%。其中,出口總金額增至2.31萬億美元,增幅為2.5%;進口總金額為1.86萬億美元,降幅為1.6%;前11個月貿易順差為4599.2億美元,同比增23%。
2020年出口的總量、國別和產品特征
如何看待2020年中國出口的特點?可以從三大視角看。
其一,從總量層面看,由于疫情所引發的供應端替代效應,中國憑借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快速修復的產能,出口迅速擠占其他市場份額,占全球市場份額小幅上升至17%。新冠肺炎疫情從2020年3月開始在全球大幅蔓延,產能暫時關閉和二次疫情的反復,致使美歐和部分新興市場的補庫存需求較為強烈,中國疫情率先被控制以及復工程度的全球領先,引發中國出口企業對全球其他市場的供應替代效應。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在2020年二季度出現快速提升,從近三年均值的14%,快速提升至17%以上。
其二,從國別層面看,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的替代效應覆蓋包括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和金磚國家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但兩者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新冠肺炎疫情從2月底在全球快速蔓延,在3月7日至5月8日的兩個月內,“中國停+歐美飆”的3.0階段直接推高了中國對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設備類、汽車零部件等產品的出口替代效應;而在5月9日至8月31日的“歐美V+新興飆”的4.0階段,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成了全球疫情的“震中”,印度、印尼、越南的家具、紡織服裝、原料等產品則被中國出口替代。雖然新興市場新增病例增速快于發達經濟體,但全球出口份額中被中國替代的并沒有發達國家那么明顯,畢竟部分新興經濟體是能源、食品等供應方,受影響較為有限;另一方面,中國出口制造業的升級也更多對標了歐美出口產品和市場。
其三,從產品層面看,防疫相關物資出口呈現先揚后抑,而非防疫物品出口則是先抑后揚,但整體上中國出口表現為平穩反彈。從出口回升節奏來看,防疫物資是支撐上半年出口的核心力量,非疫情產品從三季度開始拉升出口的中樞,可以看出疫情對中國出口的結構性影響。
2021年中國出口會如何演繹?
展望2021年,2020年中國出口強勢態勢能夠在2021年延續多久,防疫相關物資需求和供給替代效應的變化是兩大關鍵的影響因素,如果防疫相關物資需求和供給替代效應均出現減弱,中國明年出口將可能會出現同比趨緩。
我們認為,全球疫苗的普及和全球經濟修復強度是兩大核心變量。從目前來看,2021年初新冠疫苗獲得監管批準并允許上市的概率較高,疫苗2021年全年內的批量生產、區域分配和接種效率等因素也會對全球各國的產能和補庫存產生差別性影響,這也間接決定了中國出口增速的節奏。
整體來看,中國外貿環境在2020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展望未來中長期趨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2021年拜登政府上臺后可能采取的新舉措值得高度關注。
一方面,11月15日中國積極參與的RCEP正式簽署,標志著一個現代化的、全面的、互惠互利的高水平的大型區域自貿區正式開始運行。RCEP包含15個成員國,總人口22.7億,GDP總額高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5.2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30%。
RCEP的簽署,對WTO引領下的全球貿易合作框架是重要的推動和補充,對國際經濟重心進一步轉移到亞洲具有強大的推進作用,對未來中國中長期的出口是重大利好,主要增量將來自中日的自由貿易關系的深化,中國對日本產品免稅比重大幅上升至約90%,將大幅提升日本產品競爭力,而中國自日本進口免稅比例將由8%提升至86%,進一步加強與日本的經貿合作和協同發展。
另一方面,最近拜登表示,不會立即撤銷特朗普與中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他將與主要盟友磋商,對美國對華政策進行全面評估,且將對第一階段協議進行全面審查。拜登政府相較于特朗普政府會更加擁護多邊組織,因此不會采取全面性的加征關稅的方法解決貿易爭端,可能將已經加征的關稅作為下一步貿易談判的籌碼。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