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遏制全球變暖多國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
1.1. 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致使大氣溫度上升
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通過溫室效應使大氣溫度升高。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 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熱對流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即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 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 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每種氣體并不是都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地球大氣 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根據《京都議定書》以及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 亞氮(N2O)、氫氟烴(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等 7 種氣體。
工業革命以來大氣溫度隨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根據對南極和格陵蘭大陸冰蓋中 密封的氣泡中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測定,過去長期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一直比 較穩定,大體是 240ppm 左右,只是從工業革命前后開始穩定上升。經過約 270 年 的時間,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從 240ppm 上升到目前的 417ppm。隨著二氧化碳濃 度持續上升,全球平均溫度自進入 20 世紀以來也持續攀升。雖然不同機構統計數據 不盡相同,但全球平均溫度走勢基本相同。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于化石燃料燃燒。據Global Monitoring Laboratory統計, 2000 至 2018 年,大氣中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從每年 6.7 PgC 增長至 10.2 PgC(1 PgC 為 10 億噸碳,即 36.7 億噸二氧化碳)。其中,82%的化石燃料排放來自 工業化的北溫帶。另一大碳排放源是野火,每年貢獻 2.0-2.6PgC。不同于化石燃料, 87%的野火來自于熱帶和南半球陸地。在二氧化碳吸收端,海洋每年能夠吸收 1.4- 4.1PgC,陸地則每年吸收 2.5-3.8PgC。
1.2. 多國建立碳排放交易體系以降低碳排放
遏制全球變暖成為全球共識,《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達成。1992 年 5 月 22 日 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該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 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 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目前 UNFCCC 共有 197 個締約國, 《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定》都是 UNFCCC 的子公約。
《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繼續深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 年 12 月,UNFCCC 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議定 書建立了旨在減排溫室氣體的三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 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京都議定書》與《框架公約》的最主要區別是后者鼓勵發達 國家減排,而前者強制要求發達國家減排,具有法律約束力。2015 年 12 月,聯合國氣候峰會通過《巴黎協定》,2016 年 11 月正式生效后成為《聯 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繼《京都議定書》后第二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巴 黎協定》的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 2℃之內, 并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 1.5℃之內。然而,根據 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 的測算,即使各成員國完全履行在《巴黎協定》中的承諾,全球平均 氣溫仍將上升 2.5-2.8°C,高于《巴黎協定》預定的目標。
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場能夠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 排放,是實現碳減排的有效途徑。根據 ICAP 發布的 2020 全球排放交易現狀報告, 目前四大洲已有 21 個碳交易排放體系正在運行,另外還有 24 個正在建設或探討中。實施碳排放交易的司法管轄區占全球 GDP 的 42%,碳排放交易體系所覆蓋的溫室 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 9%,有將近 1/6 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實施碳排放交易體系的 地區。近 5 年來,除中國外,全球各主要碳排放交易市場碳價基本上保持持續上漲 態勢。
2. 碳交易市場蓬勃發展為碳監測行業帶來歷史性機遇
2.1. 我國碳交易市場助力“碳中和”目標達成
我國承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國政府在第 75 屆聯 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 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具體而 言,“碳中和”要求我國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間接產生 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不同于許多發 達國家已實現“碳達峰”,我國碳排放仍在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
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有序開展。我國目前共有 9 家地方碳交易所獲得正式備案并運 行。2008 年 8 月 5 日,北京、上海同時揭牌成立地方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 所(2020 年更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2013 年,在國家發改 委的批準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地開展了碳排放交 易試點。除北京、上海外,其他五地也在試點開展的過程中成立了各自的碳排放權 交易所。在所有七家試點地區碳交易所中,北京碳交易所碳價最高,其他六家碳價 基本一致。在試點地區之外,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非試點地區 首家、全國第八家碳交易機構,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也能夠開展溫室氣體自愿減 排交易。
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啟動在即。2017 年 12 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 (發電行業)》印發,標志著我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2020 年 12 月,生 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提出組織建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 登記機構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2021 年 3 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全 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預計將于 2021 年 6 月底 前開始線上交易,其中,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碳登)落戶湖北,全國碳排 放權交易系統(中碳所)落戶上海,多家上市公司持有中碳登、中碳所股權。
2.2. 碳監測是碳交易市場高效運轉的重要保障
碳排放權監測助力碳交易市場高效運轉。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是基于市場作用的節能 減排政策工具,納入碳交易體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個單位的碳排放配額。除了政府發放,配額還可以通過市場交易獲取。因此,碳交易市場能 夠正常運行的前提步驟是監管部門對覆蓋范圍內的企業設計合理有效的排放總量 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然后通過市場交易機制促使企業在利益驅動下進行碳減排。準確跟蹤測量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助于對企業進行碳排放量配額的合理分配, 全面、準確的碳排放檢測能夠助力碳交易市場順利運行,使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機 制更加有效的發揮作用。
碳排放權量化主要分為核算法和 CEMS。目前我國碳排放監測主要采取物料核算法, 美國主要使用CEMS方法,而歐盟則是核算法和CEMS兼具。雖然目前我國的CEMS 系統主要用于非 CO2 污染氣體的監測,但是由于我國的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參照了很 多歐美系統建設的經驗,隨著我國監測制度的完善,預計使用 CEMS 監測二氧化碳 等溫室氣體排放的占比將逐步提升。
核算法:通過使用排放因子、原材料和燃料使用等數據,利用碳平衡理論計算 出 CO2 等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數據。核算法具有人為干擾多、誤差 較大、等缺點。如近期唐山地區鋼鐵公司與第三方檢測人員串通,偽造生產記 錄,干擾監測設施,未落實相應減排要求的問題。
CEMS:CEMS 全稱是在線監測系統(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是指通過在生產和排污設備等裝置上安裝抓取系統,并實時上報數據。相比核 算法來說,CEMS 能夠實現碳排放核算的實時化、精準化和自動化,通過利用 實時監測數據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可以極大地提升碳排放核算數據的準 確性和實時性。
政策推動下我國 CEMS 大范圍應用進度將會加快。目前我國主要采用核算法監測 二氧化碳排放,但作為碳排放的最大主體之一,電力行業早在 2018 年發布的《發電 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技術指南》中就已經將在線監測法和物料平衡法都列為二氧化碳 排放檢測方法,兩種方法共同為碳排放核算工作者提供參考。同時,隨著我國碳交 易市場逐漸成熟,以及我國提出明確的碳中和碳達峰時間點,各地方政府也紛紛采 取措施加快行業發展。預計在政策驅動下我國關于二氧化碳監測的 CEMS 系統推進 速度將會加快。
3. 環境檢測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峰
3.1. “碳中和”對環境監測行業提出更高要求
我國碳排放分布地區和行業差異較大。“碳達峰”、“碳中和”是國家承諾,全國所有 省市等地區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部或同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此外,對于不 同行業來說,“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也是不同的,某些行業如火電、鋼鐵幾乎 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碳排放,如果強制要求這些行業實現“碳中和”必然會大幅提高 生產成本,行業自身非但不能實現良性發展,還會波及上下游產業鏈,反而不利于 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 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這說明所謂“碳達峰”、“碳中和”并不是對所有地區和行業都要實現的目標, 而是以控制碳排放強度為主,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整體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為 了掌握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碳排放現狀與趨勢,及時制定及調整相關政策,需要對 各主要地區和行業的碳排放進行實時、連續、準確、數字化監測,因此“碳達峰”、 “碳中和”對環境監測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更大機遇。
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煤炭、電力及熱力生產行業。從能源形式上看,我國碳排放主 要來自煤炭,2019 年煤炭產生碳排放占比 71.1%,排放二氧化碳 72.4 億噸;從行業 來看,我國碳排放主要來自電力及熱力生產,2018 年占比 51.4%,排放二氧化碳 49.2 億噸,是我國第一大碳排放來源。從能碳排放密度來看,我國能源生產碳排放密度 (生成單位能力產生的碳排放)基本上呈下降趨勢,但是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仍 最高,說明我國在能源生產領域碳減排空間較大。但是從人均碳排放角度來看,我 國人均碳排放量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較低,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整體進步,碳減 排壓力較大。
為核算碳排放,我國先后制定并發布多個國家標準。自 2015 年以來,我國密集發布 了多項國家標準用于測定、核算、報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及排放量。特別 是 2015 年 11 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工業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等 11 項國家標準,詳細規定了電力、鋼鐵、水 泥等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此外又于 2018 年 9 月繼續發布了煤炭 及紡織服裝兩個行業的標準。
火電企業碳排放監測團體標準深化國家標準。火力發電行業是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最 大的行業,2020 年 11 月 30 日,中國標準化協會發布了團體標準《T/CAS 454-2020 火力發電企業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技術要求》,該標準明確了火力發電企業的氧 化碳排放在線監測技術要求》,規定了火力發電企業煙氣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系 統(簡稱 CDEMS)中的主要監測項目、性能指標、安裝要求、數據采集處理方式、 數據記錄格式以及質量保證。該標準適用于火力發電企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在線監測。標準規定采用化石燃料(煤、天然氣、石油等)為能源的工業鍋爐、工 業爐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線監測可參照執行。隨著更多行業逐步被納入碳排放權 交易系統,預計其他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技術要求標準也將陸續發布。
3.2. 環境監測體系健全為行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環境質量監測行業涵蓋范圍廣泛。環境質量監測是指為準確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及其 變化趨勢,采用遙感、自動和手工等科學的檢測方法,對各環境要素進行的檢測活 動。環境質量檢測對象一般情況下分為空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生 態環境,廣義上也包括近岸海域和污染源監測。污染源監測是指為準確掌握向環境 排放污染物各類污染源的排污程度,采用遙感、自動和手工等科學的檢測方法,對 污染源有組織及無組織排污狀況進行的檢測活動。
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平亟待提升。2020 年 6 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監測 規劃綱要(2020-2035 年)》,提出要全面深化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全面推進 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綱要》提出“構建以自動監測為主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推動大氣環境 監測從質量濃度監測向機理成因監測深化,實現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因子、 重點時段監測全覆蓋”、“‘十四五’”期間,國控點位數量從 1436 個增加至 2000 個 左右”、“增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汞、溫室氣體等監測點位”、“開展海洋溫室氣體、 海洋微塑料監測、西太平洋放射性監測”。
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基本建成。碳檢測屬于環境空氣質量檢測,目前我國環境 空氣質量監測網涵蓋國家、省、市、縣四個層級。從監測功能上講,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涵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背景環境空氣質 量監測、試點城市溫室氣體監測、酸雨監測、沙塵影響空氣質量監測、大氣顆粒物 組分/光化學監測等。截至 2017 年,溫室氣體監測已涵蓋 31 個直轄市和省會城市。
4. 第三方運營與監測設備制造發展空間廣闊
4.1. 環境監測逐步轉向第三方運營
環境監測運營為環境監測設備的下游環節。環境監測行業上游參與者主要為硬件供 應商、軟件系統服務商、檢測試劑供應商;中游的參與者包括監測設備生產商、環 境監測系統供應商;下游參與者主要為環境監測服務運營商,為政府及各領域細分 排污企業的環境監測系統及設備提供運營維護服務。通常環境監測設備生產商也為 下游客戶提供監測設備運營維護服務。
環境監測逐步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運營。2015 年之前環境監測主要由各級環境監測 站承擔,隨著環境監測服務需求與日俱增,監測站點增多帶來了運營人員缺口。第 三方環境監測機構也隨之在國內興起,成為政府監管的有效補充。2015 年 1 月,國 務院頒布《關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首次表態鼓勵環境污染的第三方 治理,此后相關部委相繼出臺多項推進監測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以完善我國的監測 體系。2020 年 3 月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 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再次明確了監測事權的歸屬問題,我國的環境監測運 營體系日趨明晰。目前我國環境監測主要有“轉讓-經營模式”和“托管運營模式” 兩種,兩種模式中均由市場開展監測業務,兩者最主要的區別為“轉讓-經營模式” 中市場負責投資建設監測站并享有監測設備資產所有權,而“托管運營模式”中則 為政府。
環境監測數據是地方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為加快城市的綠色化發展推進生態 文明的建設,在國務院 2016 年 12 月印發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和 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配套指標體系中,大幅提升了環境考核項目的權重。辦法明確 指出將環保考核結果作為評測政府工作人員綜合考核評價、干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 據,進一步強化考核的公開透明度,抵制環保監測數據造假現象。在政府政績壓力 下,第三方運營數據準確性和運營穩定性也得到了較好的保障。
監測核查互為補充,第三方“碳核查”同樣是碳交易市場正常運行的重要環節。監測、 報告和核查是碳排放核算和交易的基石,“碳核查”負責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監測 收集和報告工作進行周期性的核查,提升溫室氣體排放整體報告結果的可信度,提 高碳交易市場的公平公正性。2018 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排放監測計劃審核和排放 報告核查參考指南》也對排放監測計劃審核和排放報告的核查做了明確指示,要求 核查工作要貫穿監測和報告階段,核查機構應按照規定程序同時對企業的監測計劃 和排放報告進行審核。整體審核步驟都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階段三個 階段。
4.2. 環境監測設備有望迎來發展高峰
FTIR 是二氧化碳主流檢測技術。目前行業內二氧化碳 CEMS 在線監測技術主要是 傅里葉紅外檢測技術(FTIR)。其工作原理是不同的氣體對不同波長的紅外線具有 不同的吸收效應。如 CO2 能最大限度地吸收波長約為 4.25 微米的紅外線,N2O 最大 限度地吸收波長約為 4.5 微米的紅外波,因此當需要測量 CO2,需要將紅外源設計 為發射 4.25 個波長。同時吸收的紅外線的量與物質的濃度成正比,存在的二氧化碳 越多,吸收的紅外線就越多,落在探測器上的紅外波的數量就越少,最后經過處理 可反向測算出 CO2 濃度。
碳監測設備主要是由煙氣 CEMS 系統衍生,行業門檻主要在于產品認證和客戶儲 備。目前市場上的監測設備主要為監測 SO2、O3、NOX和粉塵等煙氣在線監測系統, 但許多業內公司都具有碳檢測相關的技術儲備。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要使用有 關部門認可的 CEMS 在線監測系統進行監測,因此行業門檻主要在于產品認證以及客戶儲備。環境監測設備產品的認證主要由中環協按照“現場檢查 產品檢驗 認證 后監督”這一國際通用的模式開展,認證周期大約在 6 個月以上,證書有效期 3 年。除此之外,還需計量器具的認證以及包括預處理系統等成熟的軟件系統。因此為客 戶提供碳檢測解決方案對業內公司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下游客戶拓展較好的煙氣 CEMS 生產企業有望直接受益。二氧化碳 CEMS 在線監測系統可以通過在煙氣在線監測系統上添加二氧化碳監測模塊實現,因此煙氣監測 系統市場拓展較好的企業有望最先受益。由于煙氣在線監測系統下游客戶主要是電 力、化工、鋼鐵和有色等行業的企業,這些企業同時也是我國碳交易市場的主體, 因此在未來碳排放 CEMS 系統快速放量的過程中,這些已經得到有關部門認可的 CEMS 在線監測系統生產企業能夠憑借已有的客戶拓展優勢,為客戶率先提供解決 方案并快速搶占市場。
5. 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利潤水平整體保持穩定
5.1. 存量 CEMS 改造市場規模超百億元
行業潛在用戶為安裝煙氣 CEMS 系統的重點排放企業。目前市場上還未普及 CO2 在線監測設備,但電力、煤炭、鋼鐵、石化等重點排放行業由于環保排污的要求都 已經安裝了煙氣 CEMS 系統。同時,自 2021 年 1 月 1 日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 啟動,將 2225 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后,生態環境部 2021 年 2 月又發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 2.6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應當列入重點排放單位,在“順利對接、平穩過渡”的基 調下逐步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基于碳交易市場的監測需求,若未來所有重點排放 單位都需安裝 CEMS 在線監測二氧化碳排放,行業將巨大的市場空間。一般煙氣在 線監測設備使用周期為 5-8 年,若按照 5 年的使用周期計算,目前市場存量煙氣 CEMS 系統數量約為 10.1 萬套。
若對當前存量煙氣在線監測系統 CEMS 改造升級,則將產生規模超百億元的新興 市場。中國環保在線顯示,一臺含有氣體監測和顆粒物監測的煙氣在線監測系統 CEMS 價格約為 30 萬元,由于二氧化碳在線監測系統與煙氣在線監測系統 CEMS 功能模塊大體相似,市場預計單獨二氧化碳在線監測系統 CEMS 價格大約也為 30 萬元。但若是通過設備升級改造添加二氧化碳監測模塊約則需 10 萬元改造費用。生 產一套包含煙氣在線監測和二氧化碳在線監測 CEMS 設備則需 40 萬元。因此若當 前 10.1 萬套存量煙氣 CEMS 使用客戶都選擇對存量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則將催生 規模超百億元的新興市場。
當前階段確定性較高的客戶為納入 8 大碳交易試點的重點排放單位。2011 年以來, 我國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 8 個地方開展了碳 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 2019 年底 8 個試點共覆蓋 3081 家重點排放單位,涉及 行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按照每個重點排 放單位有 2 個排放口計算,則短期內確定性相對較高的二氧化碳 CEMS 在線監測設 備需求量為 6162 套,按照每臺 30 萬元計算,市場規模約為 18.5 億元。
5.2. 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
行業內以小微企業為主,近年入局者增多競爭激烈。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 國煙氣監測行業共有相關企業 908 家,其中 2020 年新注冊企業共 106 家。從企業 注冊資本規模來看,注冊資本低于 1000 萬的共有 547 家;注冊資本為 1000 到 5000 萬的有 283 家;注冊資本為 5000 萬到 1 億的有 58 家,注冊資本超過 1 億的僅有 20 家。2012-2020 年行業每年新增企業數量整體持續增高,“十二五”期間在各項國家 政策推動下煙氣監測行業快速發展,“大氣十條”等政策的落地大大刺激了煙氣監測 市場需求的爆發,2014 年起環境監測相關企業新注冊量整體呈直線上升趨勢,其中 2014 年共新注冊 61 家,同比增長了 221%。
行業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蘇、河北等工業發達污染治理需求大的地區。在我國 煙氣監測設備行業中北京地區的煙氣監測設備公司占行業公司總數的 20.8%,占比 居全國首位。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的重要工業區,環境污染程度較嚴重,同時北京 作為我國首都,過去幾年也一直經受霧霾困擾,因此政府對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也相 對較大,因此京津冀地區對煙氣監測設備的需求較高,吸引更多企業落戶北京、河 北。同樣作為重工業大區的江蘇、河北、山東、山西對于煙氣監測設備企業的吸引 力也名列前茅,落戶公司比例分別為 8.1%、7.6%、7.5%和 6.2%。
外延并購是業務外延拓展的主要方式。一般煙氣監測設備行業龍頭公司的業務還會 包含其他環境監測服務。由于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屬于精密設備生產行業,不同監測 對象的技術差異較大,為快速進入其他細分市場,行業公司通常采取并購整合的方 式來打破細分監測領域壁壘以實現快速擴張。近年來,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發生的兼 并、重組等案件也主要集中在聚光科技、雪迪龍和先河環保等幾家龍頭企業間。
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統計及預測,2016-2019 年我國環境 監測設備頭部公司銷售占比分別為 36.4%、48.1%、55%和 58%。這雖然是煙氣監測 設備所屬的大類行業情況,但由于煙氣監測設備與其他環境監測設備行業屬性類似, 也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根據上市公司年報,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 中環裝備和藍盾光電 5 家作為煙氣監測設備行業內的上市公司,2018 年和 2019 年 與環境監測相關業務的收入分別為 41.23 億元和 62.35 億元,同比增長 51.22%。而 考慮到煙氣監測設備行業 2018 和 2019 年設備銷售數量分別為 20600 套和 22310 套, 同比增長僅為 8.3%,增長速度都遠小于其環境監測相關業務的收入增速,這也在一 定程度上印證了我國煙氣監測設備行業集中度逐漸提升的趨勢。此外,從行業新進 入企業的情況來看,2020 年行業新進入企業較 2019 年減少了 26 家,同比減少了 19.7%,2021 年 Q1 新進入行業則僅為 9 家,遠小于 2020 年 Q1 進入行業的企業數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由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龍頭企業競爭優勢較大。
5.3. 行業利潤水平整體保持穩定
上市公司利潤水平整體保持穩定。在我國環境監測領域上市公司中,先河環保在大 氣監測、網格化監控系統市場份額較高具有相對優勢,同時運維管理服務成為拉動 業績的新動力,因此整體毛利率整體處于較高水平;藍盾光電由于環境監測業務收 入規模、市場占有率方面低于同業公司,規模效應不顯著,同時其他業務市場競爭 也較為激烈,因此毛利率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凈利率方面,先河環保以連續 9 年保 持財務費用為負,凈利率仍維持較高水平;聚光科技資產負債率較高導致財務費用 率較高,凈利率較低。
業務需求對行業公司提出更高要求,行業公司研發投入較高。目前煙氣監測設備上 市公司研發費用率在 6%-12%范圍,平均研發費用率約 8%,整體表現小幅向上。行 業公司的研發投入主要與公司的業務需求有關,隨著環保監測需求逐漸增多,為客 戶提供適當的解決方案也對公司產品實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行業公司也在逐漸增 加研發投入。行業公司中,聚光科技由于側重于監測全產業鏈延伸,設計多種監測儀器,客戶產品更新需求相對較高,因此研發投入也相對行業其他公司大。先河環 保則因在細分市場占據先對優勢,且專注于高盈利能力的產品線,因此研發投入相 對較少,同時利潤水平也較高。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