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將海洋二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發射的海洋二號系列第四顆衛星,將與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和C衛星實現組網,構成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系統。雖然海洋二號A衛星已經在去年11月份停止業務化運行,但是海洋二號D衛星入軌后,通過三星組網,我國的海洋監測與災害預警能力不降反升。
作為海洋環境動力衛星,海洋二號系列衛星主要用于觀測全球海洋動力現象和動力過程。該系列衛星裝載了多種先進遙感載荷,全天時、全天候對海面高度、海面溫度、海面風場等海洋動力環境數據進行高精度監測。例如利用微波散射計測量海面風力,利用雷達高度計,測量有效波高、全球海浪、大洋環流等數據,同時還有校正輻射計與雷達高度計配合。進一步提高測量精度。此外還有船舶自動識別和數據收集系統,可以勘測全球海面船只的位置、航向、航速等數據,為海上導航、定位、搜救等提供保障。
海洋二號B星、C星、D星的運行軌道不同,三顆衛星建成*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網后,我國的海洋監測能力和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只需要6小時就能夠完成全球海洋觀測,與之前的20多天相比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基本能夠滿足海洋科考、海上運輸、海上安全等需求。同時對全球海洋監測的覆蓋能力也擴大到90%以上。
海洋監測能力的提升可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數據支持。地球表面積的70%以上是海洋,地球97%的水在海洋中。海洋對于全球的大氣循環和水循環都有重要的影響,是全球氣候和天氣主要驅動力的策源地。當今世界全球變暖問題日益嚴峻,*氣候增加,氣候系統的平衡已經非常脆弱,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我們需要加強對于海洋的監測,更深入地了解海洋與氣候之間的聯系。三星組網后,我國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將有效推動我國對于氣候變化的研究以及提升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海洋監測能力的提升能夠為海洋災害的監測預警以及沿海城市的防災減災提供重要保障。我國海岸線漫長,且位于季風區,海浪災害、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頻發。同時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因此,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近十年我國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值約為88億元,影響最大的災害是風暴潮。
海洋二號系列衛星可以精確監測海面風力、浪高等數據,實時觀測西北太平洋的整個風場,可以為臺風、風暴潮的預警報提供實時有效的高精度數據,大大提高防災減災的預警能力。
此外,海洋監測還可以為遠洋漁業提供支持。海洋二號系列衛星通過對于海面溫度等數據的監測,可以識別出大洋中的鋒面和中尺度渦,從而為探測大洋漁場分布情況提供支持,幫助漁業公司減少成本,提高漁獲量。
目前除了海洋二號系列衛星,我國還有海洋一號C衛星和D衛星、高分三號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等海洋衛星在軌運行,交織出一張監測海洋環境、生態的“天網”。在海洋強國戰略的指導下,這張“天網”正在逐漸完善,我國的海洋監測能力也將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