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行業的石油消費占比近60%。在碳中和背景下,傳統石化能源轉型在交通領域的探索和實踐,成為綠色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5月12日,由中國石化主辦的交通能源轉型產業研討會,匯聚行業專家、新能源車企和科技企業專家,共同探索綠色交通與能源轉型的發展路徑。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表示,可再生能源是我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應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他稱,“十三五”以來,我國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新能源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規模達到9.3億千瓦,占總裝機規模42.2%。可再生能源發展也需要不斷創新發展模式,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和多元化開發利用,特別是交通行業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既有利于進一步拓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也有利于推動交通能源低碳轉型,共同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貢獻。空間十分廣闊,意義十分重大。
他建議未來重點從三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一是加快“新能源+交通”等融合發展項目的推廣應用。“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就地利用與外送消納并舉”的發展方式。而當前土地因素已成為制約新能源發展,特別是在中東部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公路沿線邊坡、服務區、加油站等區域具有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具備開展“光伏+”等新能源分布式開發和就近利用的有利條件。
二是推進電動汽車的融合發展,是破解當前消納問題的重要措施。未來隨著電動車汽車應用進一步擴大,電動汽車功率將十分可觀,通過管理,將分散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進行整合,通過市場交易,促進可再生能源與電動汽車充放電匹配,實現車電互聯,將大大提高交通領域的新能源占比。
三是探索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的利用。氫能作為零碳清潔的能源載體,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是清潔制氫的重要路線,也是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大規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持續降低,要積極探索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的產業發展,提高交通領域的綠氫比例,在現代化工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也可以重點開展能源化工綠氫替代。
近期關于光伏+交通的政策相繼出臺,而能源局也多次表示將加快對新能源+交通的項目推廣,可以預見,光伏+交通將迎來重大發展契機。
此前已有案例的開發項目,且形式多樣化:車站設施、軌交和高鐵沿線、高速公路路側等均可開發工商業光伏項目,公路本身也可鋪設光伏組件作為光伏公路。
除了高速公路路側的光伏電站應用,實際上,國內也對高速公路路面光伏應用進行了嘗試。福建省首個光伏路面示范項目落地永泰縣荷溪公路服務區。
光伏道路面板利用多種復合材料和特殊結構設計,具有減震、耐久性好、承載能力高等優點,安裝了光伏道路面板的路面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供正常車輛通行。
一旦“光伏+交通”模式被大面積推廣應用,將會成為光伏行業新的應用增長藍海,蘊含千億級市場空間。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