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2021年4月28日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曹立平介紹生態環境執法工作進展及下一步工作安排,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日報記者:請問生態環境部采取了哪些先進的技術手段助力非現場執法,這方面未來還有哪些計劃,謝謝。
曹立平:謝謝你的提問。非現場執法是隨著技術發展在執法方式上的一種重大轉變和優化,本質上是一種既不干擾企業正常生產、又能精準發現違法線索的監管手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實踐。我們將非現場監管作為日常執法檢查的重要方式,通過非現場執法提高違法問題的發現能力,不斷提高執法效能。
“十三五”時期,通過探索應用新技術、新手段,非現場執法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提高監管效能方面,出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管理規定》等文件,垃圾焚燒發電成為首個實現在線實時管控的行業,可以對排放情況一天24小時全面監控,成為探索非現場執法監管的成功實踐。2020年以來,行業污染物日均值達標率及爐溫達標率均穩定在99%以上,率先實現了全行業基本穩定達標排放。山東省完善自動監測數據行政處罰工作機制,2020年對600余家違法企業罰款4400余萬元。
在應用新技術方面,衛星遙感、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科技手段在監督執法實踐中得到普遍應用。比如,排污口排查中“天上看、地上查、水里測”,水源地整治、清廢行動中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提升了發現問題的效能。廣西針對轄區山多林密、河流縱橫等地形困難,充分利用無人機,嚴厲打擊“捉迷藏、打游擊”等違法行為。
在融合大數據方面,把用電數據、視頻監控和關鍵工況參數等大數據運用到監管執法中,提高日常監管的精準度和執法效率。如江蘇通過用電監控發現污染防治設施不正常運行的違法行為,及時鎖定線索、精準打擊違法行為。
“十四五”時期,以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為指導,進一步強化非現場執法,著力提升監督執法的精細化、科學化。
一是在制度上,要強化法治保障。細化《行政處罰法》和《排污許可管理條例》關于電子證據、監控數據用于行政處罰的相關規定,解決法律依據和證據有效性的問題,進一步明確監測數據質量保障的具體要求以及執行措施,并在相關標準中落實自動監測數據適用細則。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法律、標準和制度怎么跟上技術發展的要求,怎么跟上執法實踐的需要,都是很重要的課題。
二是在方法上,要拓展新技術應用。在總結應用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以及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的基礎上,探索物聯網、新型傳感器、知識圖譜、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執法監管領域的應用,不斷創新非現場的監管方法,規范監管手段。現在違法手段在不斷創新,如果執法手段不能及時跟上,就無法有效履行監管和執法的職責。
三是在手段上,要推行全流程信息化。統籌移動執法系統建設、管理和應用,推進移動執法、“雙隨機、一公開”、行政處罰、環境信用以及其他信息系統的共享互通,將現場執法和處理處罰的全過程納入系統留痕管理,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環境違法問題。2022年底前,力爭實現全國移動執法系統應用全覆蓋、全使用、全聯網,推動規范執法智慧監督水平再上新臺階。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為例,現在我們靠監管平臺、請專業人員對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工況數據和排放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數據邏輯上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才進行現場檢查,平時都不用去現場。
原標題:衛星遙感、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科技手段在監督執法中得到普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