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作為全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正給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影響和風險。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中國氣象局加強氣候變化工作方案》,明確了下一步氣候變化工作重點,強優勢、拓領域,進一步強化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學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決策咨詢能力,保障氣候安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碳排放監測乘時乘勢
“碳中和”指透過使用低碳排技術或是碳補償的方法,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監測比大氣質量監測中的二氧化碳監測更加復雜,涉及碳排放和碳匯等多方面內容。碳排放的監測也不止監測二氧化碳,還需要注意其它溫室氣體,此外還需要計算使用的電力熱力等能源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碳匯的計算更為復雜,包括碳庫本身的計量監測、肥料等溫室氣體排放源的計量監測、交通工具等溫室氣體泄漏源的計量監測……
無論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推動碳排放盡早達到峰值,還是計算碳排放和碳補償,都需要利用碳排放統計監測系統,相關監測儀器設備發展前景可期。
2021年1月《火力發電企業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技術要求》發布,為通過直接監測法監測碳排放提供了相關的標準依據,填補我國碳排放在線監測領域相關標準的空白,也為未來相關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隨著相關監測法相關法律法規的明確,以及更多的地方政府啟動電力系統碳排放監測平臺的搭建和要求的完善,碳排放監測相關產品市場需求龐大,市場發展廣闊。
儀器儀表企業應該如何行動
在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旋律下,對于以消耗能源資源為本質的生產活動場景的眾多企業來說,更應該積極響應政策,做好深層次的能源管理變革,推動我國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從企業節能角度考慮,企業要限度的減少無效的能源消耗,提高企業的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技術手段賦能低碳能源管理變革。
將用戶的供能系統、能源網絡、用能設備及管理人員緊密連結在一起,消除信息孤島實現信息整合,構建集配電運行監控、能耗在線監測、能源計費管理、電氣安全監控、用能設備管控及運維管理業務于一體的綜合管控平臺,在互聯互通中,實現子系統的優勢互補、協同作用,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能源管控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