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隆,有的人覺得陌生!但提前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想必要熟悉些,片中的取景地就是武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020年華東石油局部署了面積最大、投資規模最大的2020年度彭水地區武隆東頁巖氣三維地震項目,給483平方公里喀斯特做精準“CT”,為武隆、彭水的常壓頁巖氣勘探開發提供精準的地質資料。從2020年8月1日野外測量工作開始,到2021年1月11日最后一炮放響,歷時164天,與武隆三維采集項目對比,提前124天完成整個項目的采集工作,實現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環境下的持續攻堅創效目標。近日,該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超前謀劃 精心安排 推動項目高效實施
武隆東三維設計滿覆面積483.65平方公里,36009炮,工作量是武隆三維項目的3.5倍。為了加快武隆向斜常壓頁巖氣勘探開發節奏,華東石油局2020年3月桂花和陽春溝三維項目還在實施就組織開展了武隆東三維地震項目的地質論證,4月份完成了立項,5月份完成工程技術設計,7月份通過招標確定施工單位后項目立即啟動,整個節奏比往年提前了3個月。
8月份是物探項目空窗期,華東石油局抓住地球物理公司人員裝備大量閑置時機組織物探施工,主要設備如鉆機、測量設備、采集站和檢波器的投入分別是投標承諾的150%、133%、150%和216%,實現了武隆東項目各工序完成節點比其他物探項目提前一道工序,確保了在12月份下雪前全部鉆井工作完成。
天生三橋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區內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溝壑發育,景觀遠近聞名。該區龍馬溪組地層埋深適中,是頁巖氣勘探開發的有利區,如何確保這一地區的資料采集效果是本項目的重點、難點。針對這一難題,甲、乙雙方密切配合,現場技術支撐小組負責方案優化,施工單位負責與地方政府及景區管理部門溝通。
“打破慣例,不從與武隆三維拼接區開始自西往東施工,而改為自東向西的策略,就是為景區協調、設計調整預留充足時間并避開夏季旅游高峰。經過5個多月的持續溝通,景區管理局在2020年12月31日終于同意在景區核心區內布設73炮的種子炮,進入景區核心價值區鋪設排列,保證了種子炮采集及排列未丟一道,獲得了完整的景區地震資料。”駐現場技術管理組的高級專家劉厚裕說。
未雨綢繆 以預為先 引領資料采集效果
“如何用拍‘X光片’的成本得到做‘CT’的效果是每一名現場技術管理組成員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從老資料分析入手,針對項目重點和難點、復雜構造區、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各項技術預案,有針對性進行動態觀測方案優化,引領資料采集效果。”在進駐現場前現場技術管理組副組長藍加達這樣說。
在技術設計階段,綜合前期資料、地表巖性及構造情況,在火爐次凹及團堡次凹向斜核部增加排列長度、胡家園斷裂帶加大排列寬度,將炮點區域劃分為多個目標區分別采用不同的觀測系統進行精準觀測,實現了觀測方案有效、適用、經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資料采集情況動態優化觀測系統積極、及時、準確,工區東部為保證雙龍洞構造區的成像效果,調整為寬方位觀測,接收線數由20線增加到24線,增加橫縱比,加強了復雜波場采樣充分性。
“為了保證雙龍洞復雜構造區的成像效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現場技術管理組提出了24線接收的觀測方案,方案調整涉及了19644炮,達到項目總炮數的54.55%,增加了13563072道次工作量,為此我們加大了設備和人員的投入,影響了施工效率和效益。不過從現場監控剖面分析,采用寬方位角采集對資料品質改善有積極效果,提高了資料信噪比,改善了復雜構造區的成像效果。取得這樣的效果我們做出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在竣工驗收時地球物理公司華東分公司副總經理趙金玉說。
工區東北部武陵山斷崖群、南部烏江懸崖群、木棕河斷崖群延伸長、落差大、懸崖多,大部分區域鉆井、排列布設極難到位,施工難度大、風險高。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鹿鳴鄉境內,水系脆弱,地震施工確實容易造成對水系影響,為保護水源地,炮點布設難度大。如何通過有效攻關保證炮檢點正常布設及地震資料的完整性是項目施工中的一大難題。
“針對炮檢點布設難題,分束線設計審查時根據測量放樣情況利用武隆三維實際資料,選取類似地區進行抽炮模擬指導野外施工。在目的層傾陡、埋深較淺區,通過增加小排列接收對提高資料信噪比,利用?以道補炮’技術手段,有效保證了該地區淺目的層覆蓋次數,確保了較大空炮區的采集效果。通過前移處理結果分析,滿覆蓋次數、最大最小偏移距等技術指標是滿足了規范與技術設計的要求。”現場技術支撐組主要負責人薛野在竣工驗收時這樣對資料采集效果進行了評價。
精準發力,嚴格管理,保證資料采集質量
“針對變密度三維地震勘探,在觀測系統上已經優化到了極致,確保每一道、每一炮的質量是項目成功的關鍵。”華東石油局原首席專家唐成鴿在施工現場對現場技術管理組的成員叮囑道。
為保證資料采集質量,在現場技術管理上遵循四個到現場的原則,堅持以“質量為核心”,聚焦資料采集“測量、鉆井、下藥、檢波器埋置、背景噪音控制”5個環節的關鍵點,把牢各工序的質量關。
喀斯特地貌因獨特的構造及地形地貌特征,如何保證垮塌區及山前坡積區的鉆、成井是確保山地激發效果的關鍵。針對這一問題,甲乙雙方緊密協作,以過多次協商、交流,確定了“一帶一策、一井一策”的原則,針對不同條帶、不同的井況特征,制定了炮點變觀、上鉆不同機型等預案。“為了保證垮塌區的激發效果,我們現場監督重點檢查易垮塌區鉆成井情況,從量井檢查情況看,通過上偏芯鉆、百米鉆等不同機型、洗井、隨鉆下藥、PVC管護井鉆井等多種措施,較好地解決了垮塌井問題,井深質量總體良好。”負責現場監督的現場技術管理組副組長陸振波在竣工驗收評價道。
項目實施過程中首次在現場投入了8個節點的現場處理設備,勘探開發研究院前移處理人員一方面通過原始數據的檢查、單炮資料品質分析及時發現資料采集過程中的問題,每天通過近15000道共檢波點道集的分析,反查排列埋置質量及查找干擾源,督促施工方及時整改,努力提高每一道的接收效果;通過二級品單炮事后追查,針對能量特弱炮、ABA炮等現象開展事后分析,進行下藥視頻、悶井視頻檢查,炮后現場復查等工作,一方面查找原因指導后續施工,另一方面起到警示追責作用,促使施工隊伍提高質量意識,提高每一炮的質量。同時,加快了前期資料處理進度,保證了當日采集資料在24:00前提交疊加剖面,通過資料分析,發現資料存在的問題及區域,指導下一步施工方案,有效促進項目地質任務的完成。
現場質量監督是保證野外施工質量的重要環節,為保證野外施工質量,現場監督與現場支撐小組、前移處理小組密切配合,以提高施工隊伍質量控制體系的建設為切入點,每天天還沒有亮就帶上監督自制檢查工具、登山手杖等巡查在資料采集現場,及時掌握野外施工質量情況。在項目實施期間監督檢查檢查測量物理點標志、鉆測井、檢波點等共近17000個。晚上回到駐地檢查各種鉆井、下藥視頻和檢波器埋置照、測量成果、微測井成果及里外監視記錄,項目實施過程中檢查微測井解釋成果208個、檢查下藥視頻11768個,室內檢查排列照片57974張,現場處理剖面20條,監督共評價單炮記錄36351張。實現了施工全過程受控的效果,確保了項目的如期高效完成。
武隆東頁巖氣三維地震項目經過甲、乙雙方的近半年的共同努力,從前移處理剖面分析,龍馬溪組等主要目的層地震反射特征清晰,全區可連續對比追蹤,滿足地質任務要求,達到了“經濟、適用、有效”的項目管理目標,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彭水地區常壓頁巖氣勘探開發示范工程”提供了資料支撐,也必將推動武隆向斜常壓頁巖氣勘探開發工作。
(沈志軍 藍加達 薛野)
標簽:華東石油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