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立足行業建言獻策 積極參政議政

作者: 2021年03月18日 來源:中國石化報 瀏覽量:
字號:T | T
日前,來自中國石化的12名全國人大代表、5名全國政協委員隨各代表團抵京,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他們今年主要圍繞石油石化行業發展、創新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民生事

       編者按:日前,來自中國石化的12名全國人大代表、5名全國政協委員隨各代表團抵京,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他們今年主要圍繞石油石化行業發展、創新發展與人才隊伍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民生事業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建言獻策。本期記者連線中國石化代表委員,報道他們的提案議案和觀點看法。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了題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發言。

        馬永生說,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碳減排的主體。近年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能源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一次能源自給率穩定在80%左右,能效不斷提升。但與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能源結構不合理。化石能源占比過高,2020年煤炭消費占比仍達56.7%,石油、天然氣分別為19.1%和8.5%,非化石能源為15.7%。二是石油、天然氣自給能力不強。我國是油氣進口第一大國,2020年對外依存度分別攀升到73%和43%。三是能源資源與消費市場逆向分布。煤炭、油氣、水電等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西南,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南,制約了能效提升。四是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不夠。能源生產消費領域基礎和原始創新能力不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風險。

        馬永生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能源領域提出新要求。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保障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此,馬永生建議,一是突出節約優先,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效是降碳重要手段,把節能優先方針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堅持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抓實工業、電力、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加快油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升級高效節能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完善價格、稅收、金融等政策,以市場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大力培育節能文化,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使全體人民成為綠色低碳生活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加快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二是加快結構優化,立足國內保障能源供給。以清潔低碳為導向,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構建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為消費增量的主體,能源體系到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汲取風、光等產業教訓,加強新能源發展頂層設計,建立行業標準、監管和政策支持體系,避免一哄而上,防止爛尾工程;大力發展氫能,既要用好工業副產氫,更要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斷提升綠氫比例;發揮我國地熱資源優勢,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實現規模高效利用。深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由燃料向原料轉變并區別對待,不搞一刀切“壓限”,統籌現代煤化工戰略發展;堅持把油氣作為重要戰略資源,完善勘探開發機制,提升儲備能力,大力開發頁巖油氣、煤層氣,推進天然氣大發展,守住原油產量2億噸底線。

        三是堅持自立自強,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把科技自主創新作為能源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化能源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構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牢牢把握能源發展主動權。重點圍繞氫能等新能源生產消費、油氣勘探開發、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能電網運行、分布式能源建設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支撐引領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

        四是深化國際合作,著眼全球拓寬能源渠道。在立足國內前提下,著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能源生產、消費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增強開放條件下的保障能力,確保買得到、運得回。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深化重大項目合作,建設一批長期可靠、安全穩定的海外能源基地。深度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加強與國際能源組織合作,發揮能源市場戰略買家力量,增強與我國油氣消費能力相匹配的定價權和話語權,提高全球配置資源能力。

加強頂層設計大力支持發展可降解材料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人力資源部(黨組組織部)總經理(部長)呂亮功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可降解材料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之一,是新材料重點發展領域,得益于我國環保和政策法規的支持,市場需求近幾年迎來了高速發展。但仍存在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一哄而上現象,以及產能過剩、資源浪費風險等問題。建議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加大對發展可降解材料的支持力度。

        呂亮功介紹,2019年國家發改委推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可降解材料的開發、生產與應用被列入鼓勵類產業,市場需求迎來高速發展。2019年全球可降解材料年產能約83萬噸,中國年產能約31萬噸。預計2023年全球可降解材料年產能將達200萬噸。

        據了解,可降解材料盡管目前發展較快,但在產品種類、行業標準、應用規范、回收處理等方面還存在若干問題。可降解材料市場也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比如一些摻雜淀粉的非可降解材料,或添加“光氧降解劑”的不完全降解材料冒充可降解材料,擾亂市場秩序。另外,社會對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認知存在誤區。大多數可降解材料需要在堆肥條件下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實現完全生物降解,并非使用結束后就迅速自然降解。

        為了加快發展可降解材料,呂亮功建議,加強可降解材料產業頂層設計,從合成材料發展和應用的全場景考慮,在更高層面、更廣范圍設計和布局國家可降解材料產業發展;修訂完善標準體系,規范市場行為。

        呂亮功表示,要圍繞生產、加工、使用、回收處理等環節統籌謀劃全產業鏈布局,綜合各方力量研究編制全國可降解發展規劃和發展路徑,形成可降解材料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可降解材料和塑料循環利用的關系,形成互為補充的合成材料可持續發展產業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從財政、制度、稅收等多方面持續加大對可降解材料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穩定行業預期。

推動陸相頁巖油規模增儲上產保障能源安全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總經理、河南油田分公司總經理陶光輝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隨著我國在松遼、渤海灣等盆地取得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重大突破和積極進展,陸相頁巖油成為我國近期原油增儲上產的重要接替資源。但其總體還處于前期研究和先導試驗階段,建議國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產業扶持等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陸相頁巖油規模增儲上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頁巖油是指蘊藏在富有機質頁巖層系中的石油資源,由于巖石致密,需采用大規模壓裂改造才能實現商業化開發。目前,我國頁巖油勘探開發成本較高,與北美50美元/桶下實現經濟開發有較大差距。

        陶光輝建議,一是制定頁巖油勘探開發扶持政策。為盡快實現規模增儲上產,可類比頁巖氣,出臺鼓勵支持頁巖油勘探開發的補貼、稅收減免政策;對頁巖油勘探開發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要求,并直接用于勘探開發作業的設備、儀器、零附件、專用工具,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頁巖油關鍵工具、裝備國產化給予政策支持;對國有石油公司的頁巖油勘探開發投入產出效益單獨測算,考核時予以剔除。

        二是加大頁巖油科技攻關支持力度。建議將頁巖油基礎研究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計劃,并給予優先安排;將頁巖油勘探開發關鍵技術納入國家油氣科技重大專項。

支持茂湛煉化基地發展 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科煉化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湛江東興董事長、黨委書記,茂湛煉化一體化領導小組副組長吳惜偉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石化致力于煉化基地化發展戰略,在“十四五”期間實施世界領先發展方略,確定建設“4+2”世界級煉化基地。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對茂湛煉化基地進行支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對接“一帶一路”范圍市場需求,加強政策供給、服務指導,將其打造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

        吳惜偉指出,茂湛地區臨近珠江三角洲,兩地均擁有天然深水良港和獨特的地緣優勢,特別是湛江三面環海,是全國唯一能為東中西三大地帶共用的沿海主樞紐港,其航運條件獨具特色優勢,均可接卸30萬噸級油輪,公路、鐵路、航空線路成熟,供水、供電條件優越,擁有完整的長輸油氣管線網絡,具備長期發展的優勢。在茂湛地區發展石化產業,建設煉化基地,符合我國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吳惜偉介紹,中國石化在“十四五”期間實施世界領先發展方略,確定建設“4+2”世界級煉化基地,地處茂湛地區的煉化企業納入其中的粵港澳大灣區煉化及新材料基地,目的就是不斷發揮區域整合、協調、共享發展效能。

        “建議從國家層面對茂湛煉化基地進行支持,加強政策供給、服務指導,全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吳惜偉說。目前茂湛地區的發展迎來良好機遇,特別是廣東省確定把湛江東海島加快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島,投資百億美元的巴斯夫項目已全面啟動建設,陶氏化學等先進產業已落戶,東海島已成為多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的主戰場,正發展成為華南地區現代化臨港重大產業的集聚基地。同時,中科煉化與寶鋼湛江鋼鐵的循環經濟合作取得初步成果,氫氣、氧氣、氮氣互供,公用工程合作共用不斷推進、深化,成為石化—鋼鐵跨行業循環經濟試點。

加強成品油消費稅監管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石油分公司代表、黨委書記黃河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內成品油市場化步伐加速推進,市場活力顯著增強。但成品油市場化改革的“放”,與市場監管的“管”沒有完全同步。他建議,以加強成品油市場監管為突破口,建設高標準成品油市場體系。

        “這對促進成品油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落實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說。

        黃河建議,一是強化成品油生產環節稅收監管。以原料、裝置確定企業應稅油品收率,掌握企業合理稅負區間;實施繳納消費稅額與進口原油配額聯動監管,按照行業平均收率測算并核定下一年度的原油進口和使用配額;定期對地方煉廠進口原油的實物流、資金流、票據流進行監管核查,堵塞偷逃稅款行為。

        “要強化成品油流通環節稅收監管。”黃河建議。建立成品油市場監管常態機制,完善進口產品稅收管理相關制度,強化社會加油站稅收監管,研究制定“互聯網+稅收”征管辦法,與稅務監管部門實時互聯互通。

        同時,他建議推進消費稅分配體制改革。將成品油消費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同時將成品油消費稅征收由生產環節后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實現稅收在地區之間的合理分配,營造公平的成品油市場競爭環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儲氣庫建設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儲氣庫建設是主要的天然氣調峰方式。面對每年天然氣消費巨大的峰谷差,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儲氣能力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張明森建議,加大地下儲氣庫建設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張明森介紹,目前全球共有715座儲氣庫,近70%分布在歐美國家。我國地下儲氣庫自“十二五”以來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截至2020年底共建成地下儲氣庫20多座,為我國采暖季天然氣保供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地下儲氣庫建設面臨投資大、投資回收期長等挑戰。

        張明森建議,一是低油價下,從維持油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十四五”期間,國家繼續對地下儲氣庫建設投資給予專項財政資金支持。二是要加快研究出臺儲氣庫墊底氣支持政策。建議國家對儲氣庫墊底氣形成的增值稅進項稅在核定后全額退還,或將墊底氣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由財政直接出資。三是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深化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適時全面放開天然氣價格;適當降低天然氣管輸價格以提高油氣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加速顛覆性技術培育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寶增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要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一方面要創新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另一方面要加速顛覆性技術培育,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保障。他建議,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強化資金保障和財稅支持,建立小而精、扁平化的科研團隊,研發形成有效的顛覆性技術系列。

        劉寶增指出,顛覆性技術作為一種另辟蹊徑、對已有傳統或主流技術途徑產生整體或根本性替代效果的技術,是實現國家彎道超車的主要抓手,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目前,主要大國和知名企業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顛覆性技術的培育和發展運行機制,引領一些行業和領域的技術發展,但我國顛覆性技術與世界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要縮小這個差距,除了成立獨立研究機構、建立專業化的項目經理人制度以外,國家相關部門要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推動顛覆性技術研發突破。”劉寶增表示。

        劉寶增建議,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加強顛覆性技術戰略布局,制訂并實施專門的顛覆性技術創新計劃,推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出臺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的相關辦法。鼓勵企業積極實施項目經理制,遴選具有產學研背景的優秀科研人員擔任項目經理,通過制度松綁、靈活用人、充分授權,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機制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韓石化煉油二部班長馬少斌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高技能人才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級技工的占比遠低于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迫在眉睫。他建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營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圍。

        馬少斌介紹,近年來,國家相關部委通過持續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搭建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平臺、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步伐,我國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十分顯著的成效,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技能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還存在體系不健全,評價、激勵、保障機制不完善,人員總量、結構和素質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

        “就高技能人才結構而言,我國高級技工在產業工人的占比僅有6%左右,遠低于德國(50%)、日本(40%)等發達國家水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馬少斌建議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強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加大收入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傾斜的力度,調動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營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圍。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尊重技能人才、尊重勞動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讓高技能人才既“得利”又“揚名”。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中國石化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