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許維娜)“十四五”期間的低碳發展之路怎么走?當下工業領域尤其是傳統重化工行業如何推動技術變革,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這是能源行業轉型共同面臨的問題,也是今年兩會熱門話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大勢所趨,我們當前所處的國際國內形勢可能需要在若干主要行業提前實現該目標。”日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在接受人民網財經采訪時表示,從產業技術的演進路線方面,要盡快形成減排壓力,促成行業技術變革。
為此,李衛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重視與新能源相關的關鍵核心新材料技術的突破與產業化,通過推動技術變革,在若干主要行業提前實現碳中和。他建議:
一是支持若干重點行業進行技術改造,尤其要敦促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爭取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原材料行業提前實現達峰、碳中和,形成行業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是優化能源結構,以重點行業為抓手,增加綠色能源占比。尤其要通過大力扶持關鍵核心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如大力發展儲氫、稀土永磁等技術,以推動氫能、太陽能、風電等綠色能源產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綠色能源的產品化、品牌化。
三是激活碳市場,用市場和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進行減排技術改造和新能源利用,形成中國自主的行業減排技術體系,并推向國際市場。
“當前,我國重化工業結構不合理,往往能耗較高的行業又面臨著產能過剩,行業整體利潤空間有限的困境。為此,科研型企業在大力推廣成熟技術、抓緊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在低碳發展的道路中顯得尤為重要。”李衛表示。
標簽:碳中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