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符 慧 秦紫函
3月1日,春雪后的北京,空氣格外清新。中國石化助力鄉村振興計劃新聞發布會現場暖意融融。來自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等20家媒體的記者和中國社科院等院校專家學者提前就座。攝像機準備就緒,新華網、光明網、中國石化報等平臺同步直播。
下午4點,發布會開始。看到現場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張玉卓董事長說:“今天非常高興,見到了不少新聞界的老朋友、專家學者,感謝大家對中國石化持續關注、支持。”
會上,張玉卓公布了中國石化“十四五”助力鄉村振興計劃。黨組副書記趙東介紹了“一縣一鏈”特色產業幫扶內容。
幫扶是真心和真金結合
據介紹,中國石化在去年四季度就提前研究制訂助力鄉村振興計劃,還在集團公司的“十四五”規劃中設置了鄉村振興專篇。中國石化將圍繞“讓8個縣、750個村的鄉親們持續走向富裕”這一愿景,保證投入幫扶資金不少于15億元、助銷扶貧產品不少于40億元“兩不少”,做到幫扶工作力度、人力、資金“三不減”。
進入問答階段,新華社高級記者李新民率先提問。他關心的是“一縣一鏈”怎樣真正落地。張玉卓說,中國石化將從資金、技術、人員、組織、基礎設施5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
——要投入“真金白銀”,預計在8個縣投入產業項目資金超過7億元。
——要輸出先進管理理念和管理經驗,引入第三方優勢力量,提升項目專業化程度。
——要選拔最好的干部去扶貧,探索建立企地人員互派機制,為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人才基礎。
——要建立完善領導機構、管理體系,推動“一縣一鏈”順利實施。
——要幫助建設與現代鄉村特色產業相匹配的道路、能源、水利、物聯網相關配套設施,暢通脫貧地區和外部的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資金流。
張玉卓誠懇地說,中國石化的幫扶是真心和真金結合,一定能夠為鄉村振興多做實事。
把主產業鏈打好,把品牌打出來
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張棉棉“搶”到了第二個提問的機會。她想知道,中國石化怎么平衡輸血和造血。
趙東說,要使輸血更多地轉化為造血,重點是結合地方自然稟賦,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特色產業鏈;要使造血可持續,重點是以品牌帶活產業。通過一步步把主產業鏈打好、把品牌打出來、把產品賣出去,使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提到各縣幫扶產業,趙東如數家珍,“東鄉藜麥的脂肪含量與熱量都較低,我們考慮深加工成藜麥粥、藜麥餅干等”“鳳凰獼猴桃是紅心獼猴桃,很有特色,而且皮薄多汁、香甜爽口,營養價值非常高。今年我也買了一些,不比進口獼猴桃差。歡迎大家也嘗一下”。目前,中國石化在鳳凰縣幫助建設了6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
一問一答間,現場氣氛熱烈,笑聲掌聲交織。
用繡花功夫抓落實
問答環節進入高潮,有一位穿著條紋衫的記者舉手提問。張玉卓準確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這名記者我認識,是科技日報的主任記者瞿劍。歡迎提問。”
就瞿劍和其他記者關心的產業技術、教育提升等問題,中國石化在計劃中早就作了細化部署。張玉卓、趙東等有問必答。
“中國石化自己有的產業技術,將傾我所有;如果沒有,我們就聯合其他企業、高校尋找最適合當地的產業技術。”
“不僅是在資金上投入改善教育硬件設施,還要重點提升教育軟實力,增強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
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半個多小時的問答環節很快過去了,大家仍意猶未盡。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歡迎大家到脫貧縣采訪考察,監督幫助中國石化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鐘宏武在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石化是第一家公開發布“十四五”助力鄉村振興計劃的央企,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有著標志性意義,而且計劃內容豐富,對8個縣都作了精準產業規劃,只有這種繡花功夫式的細化才能推動產業發展。今天新聞發布會開得很好,中國石化的發聲對引領更多企業參與助力鄉村振興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