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但如今卻正在變成“垃圾場”。
伴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多,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近年來海洋環境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墊腳石。城市中經年累月攢存的垃圾被大量丟棄到海洋之中,國家間爭搶激烈的石油資源被大片泄露到海面之上,無一不對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嚴重危害。
據了解,全球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垃圾達到了千萬噸以上,其中塑料垃圾占據了80%。相關數據顯示,差不多每一分鐘就會有一卡車重量的塑料垃圾扔進海洋,每年有超800萬噸的塑料被遺棄在海洋之中,它們加起來可以繞地球400多圈。
同時根據有關研究顯示,全球海洋中至少漂浮著5億萬多個塑料碎片,總質量超過26萬噸。大部分塑料在海洋中被打碎、分解為直徑不超過5毫米的顆粒,深度融進海洋的每一寸“肌膚”,最深可侵入萬米海底。垃圾污染日漸成為海洋“癌性病”。
而2020年,這樣的破壞與傷害還在進一步加劇。據海洋保護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2020年至少有15.6億個口罩流入海洋,這個對于醫護人員和普通群眾來說至關重要的抗疫武器,正成為海洋生物死亡和海洋環境污染的又一“元兇”。
我們知道,一次性口罩不可降解,若隨意亂丟,廢棄口罩在環境中需要400至500年才能降解,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如果期間還被動物誤食,不僅會直接導致動物飲食困難,甚至還會因為口罩上吸附的毒素與污染物而影響生存與繁育。
基于此,面對海洋垃圾污染問題,我們該如何打好攻堅戰呢?
智能制造網認為,海洋垃圾的治理必須對海洋垃圾的來源、種類和數量等信息進行全面掌握,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與清除,這就需要我們從監測和處理兩方面進行著手。而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與
裝備,將帶來重要的助力。
其中,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監測方面能展現出巨大作用,利用無人機對海洋進行垃圾巡查和數據收集,再經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進行采集分析,能夠對海洋垃圾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認識和掌握,從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
與此同時,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環衛車等在治理方面也具有顯著功效。
一方面,通過無人機的“天眼視角”,人們能夠更加便利的獲取海洋垃圾的實時分布,有針對性的對垃圾進行清除工作,大大減少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另一方面投入水下機器人、清潔機器人、以及智能環衛船等設備,也能增強垃圾清除的效率和力度。
除此以外,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日漸成熟,自動駕駛應用到輪船之上,同樣能為海洋垃圾的運輸和處理帶來便利。總而言之,在眾多智能科技和產品的助力之下,海洋垃圾的預防與治理將變得愈發、便捷和,未來讓海洋恢復潔凈的時間有望大大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