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向來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受到去年以來特殊事件的影響,加快推動食品溯源體系的建設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隨著各地通過引入智能電子秤等設備,我國正逐步搭建起保障食品品質與安全的溯源體系。
食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考慮到食品從生產到抵達消費者手中會涉及諸多環節,食品安全也就會面臨外界因素、加工因素等方面帶來的挑戰。通過在食品供應端打造數字化的可追溯體系,以更好地實現對食品的監管與召回,成為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舉措。
眾所周知,陜西憑借多年來蔬菜等產量穩定增長的優勢,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對外供應省份。面對大批量的農產品流入全國市場,建立起完善的可追溯體系將成為保障人民群眾菜籃子安全的關鍵一環。
當前,陜西咸陽通過與省級平臺等實現數據共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追溯體系,大力推動農產品賦碼上市。據悉,為更好的促進溯源體系落地,當地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為農產品生產方提供上百臺溯源電子秤和六十余臺便攜式打碼機,加快推進農產品帶著身份證明進入市場流通。有關人士介紹,自當地農產品追溯體系建立以來,已經實現近五千噸的農產品賦碼上市。
不僅如此,在重慶的農貿市場里,更是依托數字化信息技術與紅外線測溫儀、智能電子秤等,打造出現代化的只會農貿市場,并實現對農產品的安全追溯。
據了解,通過智能電子秤等設備,消費者選擇好諸如肉類等產品后,即可快速進行稱重。與普通的電子秤不同的是,智能電子秤打印出來的小票上會顯示該地市場名稱、攤位號、商戶名等。同時,小票上的溯源碼可以讓消費者清楚地了解到相應肉品的質檢結果和屠宰信息等。就有消費者表示,隨著這樣的溯源舉措實施,消費時會更加放心。
接下來,有關監管部門還表示將加強與各方的合作,加快建成“一品一碼”溯源體系,真正連通農產品生產端、銷售端的距離,實現更加全面的產品源頭追溯。
隨著食品供應端逐漸形成連續性較強的溯源信息,食品安全正在得到更加完善的保障,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健康、可靠的農產品、肉品等,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生活滿足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