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中國科學院2021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合肥研究院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科學工程團隊獲得“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表彰、洪津研究員獲得“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表彰、高產多不飽和脂肪酸菌種創制和產業化關鍵技術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表彰 。
ITER大科學工程團隊
憑借在托卡馬克裝置上四十余年的技術積累,ITER大科學工程團隊讓“中國設計”和“中國制造”應用于ITER國際大科學工程。參與ITER計劃14年來,團隊承擔了導體、電源、校正場線圈、超導饋線、診斷,以及PF6線圈、波紋管、內部線圈、離子回旋關鍵部件、水冷系統部件、總裝工程等采購包任務,占中國承擔ITER采購包任務的絕大部分,為ITER計劃的順利推進做出了重大貢獻。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系列聚變工程關鍵技術,承擔的ITER任務100%國產化并以優異的性能指標通過國際評估,交付進度和產品質量100%滿足ITER要求,在ITER七方中居前列,創造多項第一,獲得ITER組織高度贊譽。
洪津研究員主要從事光譜遙感技術、偏振遙感技術、航空/航天遙感器工程技術研究,研究興趣涉及微弱信號檢測、色度學、輻射測量學、工業自動檢測技術、光電對抗、圖像仿真與評估技術等。其領銜的團隊發展了多項先進的偏振遙感觀測技術,開發的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空間分辨率比國外同類產品提升一倍;提出的可實現PM2.5近地表干物質濃度參數監測的衛星被動光學遙感創新技術方案-偏振交火,成為全球最先進的偏振氣溶膠衛星遙感手段。目前以洪津研究員為主研制的已交付待發射以及在研的衛星載荷型號任務不少于10個,為我國取得氣溶膠衛星觀測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推動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多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對嬰幼兒的大腦發育和人體健康至關重要。高產多不飽和脂肪酸菌種創制和產業化關鍵技術團隊基于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等手段,創制ARA和DHA菌種,開發高密度發酵工藝,菌種和發酵水平國際領先。在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與企業合作,突破ARA和DHA油脂的精煉技術、油脂微膠囊技術、產品多元應用技術等,建立了符合國際嬰幼兒配方食品規范的發酵、提煉、微膠囊生產線,產業化公司已成為國內外ARA和DHA產品的核心供應商。
據悉,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關于《評選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的通知》要求,嚴格按照規定程序,本年度共表彰了中國科學院先進集體14個、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20名。同時,會上授予9個團隊科技促進發展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