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中的污水處理產業正迎來加速變革和發展。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污水處理廠或將告別由“進水”帶來的“出水超標”難題。按照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鎮(園區)污水處理環境管理的通知》指出,新建冶金、電鍍等企業原則上布局在符合產業定位的園區,其排放的污水由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新建、改建、擴建污水處理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將服務范圍內污水調查情況作為重要內容。
此項新規的另一個亮點還在于對建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更為符合實際?!锻ㄖ愤€首次明確納管企業必須將檢測數據與污水處理廠共享,有助于運營單位及時應對水量水質沖擊。同時對于污水處理廠出水超標,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可以不予行政處罰。運營單位應當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出水水質負責,不得排放不達標污水。
一直以來,污水處理廠“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能否免責,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由于牽涉行政處罰,污水運營及管理過程中的責任厘清成為關注重點。在實際中,運營單位并不能直接把握所有超標因素,權力與責任實際不對等。也就是說,進水超標導致出水超標,污水處理廠并不能完全免責?!吨腥A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超標排放水污染物的,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污水處理廠也不例外。
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也指出,當前管控中,更多的情況是不切實際地一味加嚴。截至目前,全國污水收集管道超過100萬千米、每日污水處理規模超過2億立方米。另據公開資料,截至2020年1月底,全國共有10113個污水處理廠獲得了排污許可證。而在王洪臣調研了全國467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后發現,超過1/5的污水處理廠水力負荷率大于120%,約2/3的水力負荷率大于80%。
“單純靠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不能解決水環境質量問題?!蓖鹾槌颊f道。尤其是集中了較高濃度污染物的污水處理廠,如果嚴重超標排放,其對環境的影響比散在點源更大。實質出水超標則是,上游廢水中超出污水處理廠處置能力那部分污染物未能得到有效處理而進入了外環境。而污水處理廠進水水量超負荷直接導致沉淀、生化等工段水力停留時間縮短,污水處理效率下降。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應謹慎接納工業廢水,禁止接入生化性差、有毒有害類生產廢水。以A2/O系統為例,進水pH值過高、過低,均會影響微生物正常生長;COD濃度過高導致碳氮比失衡,氨氮濃度過高會抑制硝化菌,均會影響脫氮效率。這也意味著這一類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數量,是現在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環境管理的重點。
污水處理作為基本公共服務范疇事務,政府承擔兜底責任,當污水處理收費不足以支付污水處理服務費時,以財政資金彌補。真正讓污水處理企業困擾的,遠非行政處罰本身,而是與行政處罰相伴隨的36個月內增值稅即征即退利益(70%退稅)損失。與2019年污水處理行業上市公司污水處理完全成本1.30元/立方米相比,每立方米污水處理平均有33.8%利潤空間。
過去的一年里,提標升級仍是各地污水廠的主要工作,不斷提高的排放標準,使污水廠面臨更大的運行壓力。高標準的出水要求下,污水廠除了升級改造,內部挖掘運行潛力也成為趨勢。污水處理仍將是重要議題,而重點將轉移到現有處理廠的提標改造(一級A排放標準僅占現有污水處理廠總量約60%)和地下水管網建設上。而在國家政策的加持保護下,污水廠能否走出困境,仍需要時間和運行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