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最早出現于工業生產領域,主要被用于提高生產效率。隨著集成電路、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傳感器應用逐漸邁向多元化,展現出較大的應用潛力。
近日,Strategy Analytics手機元件技術研究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圖像傳感器市場總收益為63億美元,同比增長15%。索尼以44%的收益份額排名第一,其次是三星(Samsung LSI)和豪威(OmniVision)。排名前三的供應商在全球智能手機圖像傳感器市場中占據了近85%的收益份額。
智能圖像傳感器是能夠捕捉和分析視覺信息,代替人眼做各種測量和判斷的設備,由圖像傳感器和視覺軟件組成。其中,前者用于捕捉圖像,后者用于分析“看到”的內容。典型的圖像傳感器可以分為:圖像采集、圖像處理、運動控制三個部分。智能圖像傳感器綜合了光學、電子、機械、計算機軟硬件等方面的技術。
目前,CCD圖像傳感器和CMOS圖像傳感器(CIS)是被普遍采用的兩種圖像傳感器。CCD圖像傳感器具有量子效率高、噪聲低等優點被應用于廣播電視和工業監測等領域。工業互聯網圈子喜歡將傳感器比喻為工業互聯網的“神經末梢”,沒有傳感器就相當于關閉了生產設備與外界“對話”和“互動”的窗口,一切基于智能化的降本增效以及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都無從談起。
工業互聯網時代,傳感器是網絡互聯數據產生的根源,是工業互聯網的神經末梢,為工業互聯網全生態構建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可以說,傳感器產業的發展質量直接決定著工業互聯網的建設水平。在傳感器產業迅速發展之時,工業互聯網、智慧電子等產業也將迎來新的擴張機會。
此外,根據Yole的預測,汽車中攝像頭模組全球市場2020將達到35億美元的水平,到2025年有望超過80億美元,攝像頭數量的不斷增長正迅速催生著CMOS圖像傳感器市場的體量。
以特斯拉為例來講,車身最少有四個環視攝像頭,且ADAS中使用至少三個攝像頭,有可能還會在車艙內增設一個用來關注乘客以及駕駛員,從攝像頭數量的不斷增設可看出市場是呈現指數級增長的。
綜合來看,全球傳感器市場的主要廠商有IDT、博世、GE傳感器、愛默生、西門子、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ABB、日本橫河、歐姆龍、施耐德電氣、E+H等,中國傳感器市場中70%左右的份額被這些外資企業占據。
相比之下,我國本土CMOS傳感器廠商在技術和規模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半導體行業起步晚,再加上錯過一些發展機會,我國的圖像傳感器行業落后于國外。直到近幾年,國產CMOS圖像傳感器才得到發展,但主要還是面向中低端消費類電子領域。要想在國際傳感器市場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國內廠商還需要積極努力,在核心技術研發、關鍵材料研制方面多多探索。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傳感器在各類產品上的應用更加廣泛,包括消費電子、汽車工業、航空航天、機械、化工及醫藥等領域。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興起,智能傳感器在智能農業、智能工業、智能交通、智能電網、健康醫療、智能穿戴等領域,都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從發展趨勢來看,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感器將迅速普及開來,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