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對于原油消費需求的激增,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油氣對外依存度也在逐年遞增。油氣資源在世界能源結構中作為“第一能源”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不僅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和經濟命脈,而且影響到能源安全和國家穩定,也是世界大國間政治和經濟角逐的焦點之一。
12月27日10時,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的大屏幕顯示:今年以來,生產原油2451.8萬噸、生產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高點,達到6000.08萬噸,創下我國油田年產量新紀錄。
據悉,已經有50年開采歷史的長慶油田可謂“大器晚成”。從1970年油田成立到上世紀末,長慶油田產量長期在百十萬噸徘徊。然而,這個老油田進入新世紀后卻煥發了新風貌——2012年,成為我國第一大油氣田,目前已累計貢獻油氣當量超過7.6億噸;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長慶油田肩負著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氣任務,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氣以來,已累計生產天然氣4686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了5.62億噸標煤、減少碳排放物15.29億噸。
面對“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世界級難題,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的新突破背后,有著怎樣的硬核科技支撐?
據了解,此次長慶油田在全國石油系統首推無人機巡井的試驗。目前,油田數字化達到96.7%,氣田數字化100%覆蓋,油氣田全方位全流程的勘探、開發、生產、集輸“裝進”計算機進行管理,獲得更高的效益。地上機器人,天上無人機,硬核科技滿滿。
隨著油氣勘探開發新技術、新
裝備以及新材料的應用,今后深水油氣勘探也必然邁向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和增強現實技術將在油氣勘探開發過程中的數據采集、處理、地質解釋以及油氣識別等方面帶來革新。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分布式記賬技術,從油氣出井到消費終端,中間每個交易環節可利用該技術進行跟蹤、確認和執行,大幅優化貿易流程從而提高油氣公司運作效率。智能機器人技術、智能材料能夠實現鉆井、油氣生產少人化、無人化、遠程化操控,大幅度提升鉆井效率、質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