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眾成醫械研究院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國內246家上市醫藥企業中,有161家醫藥企業有布局器械產業,占比高達65.45%,布局器械產業的上市藥企占比近七成。
另有數據顯示,今年近200家上市醫藥企業中布局醫療器械的比例從2019年的不到40%快速增長到了65%。并且從細分領域來看,布局器械產業的上市藥企主要是流通企業,超過90%的醫藥商業上市企業觸及醫療器械相關業務。
筆者了解到,自2020年1月1日以來,全國企業經營范圍新增醫療器械的多達3000多家,其中不乏一批醫藥企業紛紛新增“第2類醫療器械的批發與銷售”業務。
例如,海翔藥業年初公告稱,因公司業務發展需要,結合公司自身業務實際情況,擬增加公司的經營范圍,同時修訂《公司章程》中的相應內容。海翔藥業表示,公司擬在原經營范圍中增加“第2類醫療器械生產;消毒劑生產”。
三鑫醫療也在相近時期發布公告稱,公司積極開展了“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江西省第2類醫療器械的注冊申請工作。2月28日,公司向江西省藥監局申報的“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第2類醫療器械注冊申請獲受理。
在業內看來,面對帶量采購、醫保目錄調整等新政策新形勢,很多中國傳統藥企都受到了沖擊,都在思索如何尋找新的出路,包括布局創新藥、并購等方向。而面向需求持續擴張的醫療器械領域展開布局,也是藥企尋求突破的一個方向。
那么,醫療器械真有那么“香”嗎?實際上,醫療器械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中國制造2025》等相關利好政策也不斷出臺,支持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助力產業發展壯大。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0)》顯示,2019年全國醫療器械主營收入達到7200多億元,同比增長12.9%。
長遠來看,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因素的驅動下,醫療器械市場需求也將持續擴張,國產醫療器械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同時進口替代步伐將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集采政策正倒逼高值耗材創新升級,頭批納入集采的冠脈支架從萬元降至700元,未來隨著集采政策的推進,整個醫療器械市場都將洗牌。
業內認為,在此背景下,擁有自主創新能力、業務多元化布局,或單一產品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在差異化競爭中具有明顯優勢的國產龍頭企業有望受益。而一些規模小、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中小型企業要么被大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兼并、重組,要么被淘汰出局,未來行業集中度將得到提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醫療器械產業尚存多個短板,例如技術水平低、制造水平不足等,在高端領域, 醫療器械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均被國外企業壟斷,“卡脖子”問題嚴重。因此,業內認為未來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或將以高端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的國產替代和產業化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