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國本,糧為民本,糧食安全關乎著每一個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加上今年受特殊事件的影響,糧食安全更加脆弱的當下,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刻不容緩。隨著自動控溫、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等儲糧“黑科技”的深入發展與應用,節糧減損,保障糧食優質、綠色、安全,守護糧食安全的底線。
俗話說,“溫飽不忘饑寒”。愛糧節糧、反對浪費,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事關民生的大事。數據顯示,每年全世界損失和浪費的糧食占糧食總產量超過13.7%。據說,去年全世界還有6.88億人處于饑餓狀態,預計今年在特殊事件的影響下,這一數字或將會再增加1.32億人。因此,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勢在必行。
近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生產實現了“十六連豐”,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多年穩定超過6億噸。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為保障“糧袋子”安全增強了底氣。但是從整體上來,我國收獲、儲藏、運輸、加工、餐桌等多個環節還存在糧食損失和浪費。其中,在儲糧環節,個別地方因儲糧方法落后、倉儲技術水平不高等造成糧食損失嚴重。
甚至有些地方由于糧庫倉儲設施陳舊老化,設備設施缺損,未及時維護保養等導致比較嚴重的糧食損失和浪費。行業人士表示,要加強糧食減損技術創新研發,尤其是綠色儲糧技術研發,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等。可以說,嚴把貯藏環節糧食安全關,科技儲糧,大大提高儲糧技術水平,節糧減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不放松。
在傳統儲藏技術下,糧食貯藏、保管難度大,諸如麥子、大米、玉米等糧食很容易吸濕、呼吸旺盛,出現糧堆表層溫度高,加速糧食變質、發霉等現象。據了解,南方一些地方采用先進的自動控溫儲糧技術,通過檢測貯藏溫濕度,并進行相應調控來避免糧食劣變的目的。隨著儲糧科技的快速發展,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等先進儲糧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蒸發冷凝式糧食冷氣機已在糧食倉儲領域得到應用,其很好地克服了傳統儲糧設備的弱點,具有降溫速度快、能耗少和儲糧效果好等特點。近年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AI等新興技術深入發展與應用的催動下,把新技術和大數據應用使用在糧儲方面,正成為糧儲企業深度改造傳統糧庫,節糧減損的重要發力方向。
據悉,自國家“十三五”以來,中儲糧開始自主研發各項綠色儲糧技術,如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溫等儲糧技術,綠色科技儲糧覆蓋率已達98%,綜合儲存損耗率從2%減少至1%以內。此外,還綜合應用了智能氣調、智能通風、傳感器、射頻識別等多項技術,并且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糧庫,節糧減損,讓糧食更加優質、綠色、安全。
在“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號召下,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響應,其中,開展科學儲糧研究,轉變儲糧觀念,推廣應用節糧減損提質增效,推進綠色儲糧和智能化管理加快升級等,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當然,每一個人也要身體力行減少浪費糧食,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引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齊心協力,匯聚成守護糧食安全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