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已于本月11日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10年來人口數量、結構、分布、城鄉住房等方面情況,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本次人口普查對于準確把握人口變化規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希望全社會都大力支持人口普查,積極配合普查員開展調查登記。
“大國點名 沒你不行” ,據了解,此次大數據等技術也運用于人口普查中。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數據時代》中大數據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大
據悉,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將以戶為單位進行登記,普查數據采集原則上采用電子化方式。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普查員使用電子采集設備(PAD或智能手機)入戶登記普查對象信息并聯網實時上報;二是普查對象通過互聯網進行自主填報。第七次人口普查首次采用了普查對象通過互聯網自主填報的登記方式,這是人口普查數據采集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這其中少不了大數據、傳感器的。
據工作人員表示:此次普查,相比過去的人口普查工作,今年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告別了以往的紙質填報、統計,每一個普查員都要先用自己的手機號登錄到企業微信,然后通過身份驗證,進入“人口普查數據采集系統”,每普查一戶,就實時上傳一戶,每一名普查員的普查范圍都會被實時定位,普查人員必須親自到達居民家中,實時通過互聯網進行數據填報,防止數據作假。想要坐在辦公室里打普查電話,絕對不行,這就是大數據的好處。
從技術上看,大數據與云計算的關系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一樣密不可分。大數據必然無法用單臺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必須采用分布式計算架構。它的特色在于對海量數據的挖掘,但它必須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云存儲和/或虛擬化技術。運用起大數據、電子采集設備或者人們通過互聯網自行填報,其中少不了傳感器。
傳感器產業的發展大體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伊始,結構型傳感器出現,它利用結構參量變化來感受和轉化信號;
第二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固體型傳感器逐漸發展起來,這種傳感器由半導體、電介質、磁性材料等固體元件構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
第三階段是20世紀末開始,智能型傳感器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智能型傳感器是微型計算機技術與檢測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使傳感器具有人工智能的特性。
此次人口普查“新模式” 工作效率提高了,互聯網、大數據、傳感器等來助力,使得萬物互聯,便于工作人員統計,智能化時代,生活更加便捷。